艺评|杨金:从左公西征看当代国家统一的战略智慧——评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

  湖南文联   2025-09-05 10:14:36

文|杨金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习近平主席在阅兵上的讲话铿锵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传递了我国对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决心。80年前,中国以3500多万军民的伤亡代价,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如今,长安街上驶过的现代化装备方阵——包括战略导弹、无人作战系统以及首次公开亮相的高超音速武器,无不彰显了中国压倒性的力量优势与捍卫和平的决心。

历史的回响总是深沉而绵长。日前,一部深入再现历史壮举的大型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在湖南卫视、芒果TV、金鹰纪实卫视等平台圆满收官。该片生动讲述了晚清时期,左宗棠在那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秉持着“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的信念,率领各族军民收复新疆,完成了鸦片战争以来首次从外国侵略者中收复大面积领土的历史伟业。纪录片中蕴含的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战略智慧、非凡勇气与深沉的家国情怀,与今日阅兵展示的捍卫国家统一的坚强意志一脉相承,为当代国家统一与疆域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智慧。

图片

历史镜鉴:多重危机下的破局智慧

纪录片第一集《危机四伏》即展现了晚清内忧外患、边疆告急的危局。彼时的新疆,“阿古柏割据天山南北,俄人强占伊犁,英人虎视南疆”,山河破碎,国土沦陷,全疆危在旦夕。朝堂之上,“海防”“塞防”争论不休: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集中兵力财力保卫东南沿海;而左宗棠认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力排众议,毅然上奏请缨,以花甲之年扛起西征大旗。

事实上,左宗棠不仅具备卓越的战略眼光,其领兵作战的智慧亦十分出众。纪录片第二集《大战前夕》详细展示了左公“缓进急战”的战略思想,主张“审己量敌,绝不贸然用兵”,强调“稳打稳扎,慎之又慎”。一方面,正式西征之前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战前准备。另一方面,重视西方军事技术,为军队配备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武器,如德国的克虏伯大炮、毛瑟步枪和加特林重机枪等。以致德国技师在西征后期现场观察清军演练时,发出“若与俄国交战,清军未必不能转弱为强”的感慨。

图片

尤为可贵的是,纪录片并没有停留在军事征服层面,而是深入揭示了左公收复新疆的政治基础和民心向背。左宗棠率领的清军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他们以驱逐外敌、收复国土为共同目标,紧密团结在一起。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城内十数万皆守城以待官军”,展现了新疆各族民众对中央政府的认同与期待。

不得不说,在清末边疆危机深重之际,左公目光如炬,深刻洞察到了新疆在国家总体安全体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其力主“海塞并重、先行塞防”的建议最终被清政府采纳。这启示我们,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多元的利益诉求,必须冷静分析、权衡利弊,精准识别并坚守核心利益,果断施策、智勇兼备地部署军事行动,并始终立足坚实民意稳步推进。其中,纪录片中反复强调“舆榇出征”意象,恰是中华民族面对分裂势力时主动担当作为的精神图腾。

图片

重构叙事: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利剑

历史是民族生存的记忆基因,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会通过解构英雄、质疑史实、混淆是非等方式动摇一个民族的历史根基与文化自信,而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重构了19世纪新疆收复的历史叙事,为当代观众提供了抵抗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

以实证重建的方法对抗虚无。摄制团队历时两年,走访了十余个省市自治区,查阅近千万字史料,辗转湖南、福建、甘肃、新疆等地,贴近历史现场进行拍摄,每一个关键场景都有扎实的史料支撑。纪录片通过动态地图展示左宗棠行军路线与当代国界重叠,强调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法理事实。那么,左宗棠的行动是收复固有领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之举。用语境还原重构历史评价体系。纪录片并没有以现代标准简单评判历史人物,而是将左宗棠置于19世纪中叶中国的具体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估。纪录片明确指出19世纪的清政府是国际公认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反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行为。维护统一的行为是至高无上、跨越党派和意识形态的民族大义。

图片

纪录片以严谨史实为依据,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链接,在叙述过去的历史故事时,不断暗示观众思考当代国家统一的历史延续性、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以及维护领土完整的不可妥协性。因为,国家统一的斗争不仅在战场上,更在人们的头脑和心灵中。最终的胜利,不仅需要强大的实力做后盾,更需要一个逻辑自洽、道义崇高、情感丰沛的叙事来为其提供合法性和凝聚力。

长治久安:融合发展的治本之策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深知,要想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单纯的军事胜利远远不够,还需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融合发展。

经济上,左宗棠大力推广屯垦,兴修水利。通过屯田、水利建设、传授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等措施,不仅解决了当地粮食供应问题,也让内地先进的农耕文明在新疆落地生根,实现了经济层面的融合,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减少了社会动荡隐患,为新疆长治久安奠定了物质基础。文化教育上,左宗棠在新疆兴办学校,传播儒家文化,推广汉语汉字,让新疆各族人民在文化熏陶下增进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这种文化的融合,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治理体系上,左宗棠提出“设行省,改郡县”举措,从根子上消除了分裂的治理结构隐患,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有效管理,促进了新疆与内地在政治体制上的融合,极大稳固了国家统一。

图片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国家统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领土的收复,更是人心的归附、经济的融合、文化的认同、制度的创新;是让统一的成果惠及每一位百姓,使之成为维护统一最坚定的支持者。这是一条比任何武力威慑都更加深远和持久的道路。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从左宗棠等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中汲取力量,坚定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心,因为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永远是中华民族最高利益和根本所在。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