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黄建平:于争议中探寻土地与人性的深度——评电视剧《生万物》

  湖南文联   2025-09-05 10:02:06

图片

于争议中探寻土地与人性的深度——评电视剧《生万物》

文|黄建平

在影视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一部作品想要脱颖而出并引发广泛关注并非易事,而《生万物》却做到了,只不过伴随而来的是如潮水般汹涌且两极分化的评价。这部以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鲁南地区天牛庙村为背景,讲述农民在土地改革中生存故事的电视剧,自开播起便话题不断,在一片争论声中收官,留给观众诸多思考。

土地主题:根源与遗憾

土地,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农民的命根子,是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根基所在。《生万物》将土地作为核心主题,无疑抓住了农村题材的灵魂。从地主宁学祥对土地近乎病态的执着,死死抱住地契匣子,为保土地牺牲女儿婚姻,到自耕农封二穷尽一生梦想攒钱买地,再到佃户们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祈求风调雨顺,土地对于不同阶层农民的意义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身份、权力、家族传承以及精神信仰的寄托,它承载着农民们的希望与绝望,串联起他们的一生。

图片

然而,在深入挖掘土地主题方面,该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土地改革这一重大历史进程在剧中更多地作为背景呈现,对于土地制度变革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命运,以及农民在这一过程中思想的深度转变,刻画不够细腻和深入。例如,剧中对于土地改革的推进,多是通过一些简单事件的提及,未能充分展现农民在面对新土地政策时的迷茫、挣扎、适应与拥护的全过程,使得土地改革这一关键元素在推动剧情和深化主题上,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强大力量,浅尝辄止的处理方式,让观众难以深刻感受到土地变革对于那个时代农民的深远影响。

人物塑造:亮点与槽点并存

杨幂饰演的宁绣绣,从地主家娇生惯养的千金转变为勤劳坚韧的农家媳妇,这个角色的成长跨度极大。杨幂在表演上有一定的突破,她努力展现宁绣绣在不同阶段的心境变化,从被家族抛弃后的绝望,到在封家逐渐适应劳作生活的坚韧,再到后来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后的觉醒,部分情节中能看到她对于角色情感的投入。然而,她过于现代的妆容和一些表演细节,确实与剧中的农民形象存在违和感。在一些场景中,即使身处艰苦的农村环境,她的皮肤依然磨皮零瑕疵,睫毛根根分明,这种视觉上的冲突,削弱了角色的可信度和剧情的真实感,使得观众难以完全代入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图片

欧豪饰演的封大脚,整体形象较为贴近角色,他展现出了庄户汉子的朴实与憨厚。在与宁绣绣的感情戏中,也能表现出那种质朴的爱情,对妻子的爱护与尊重。但在一些劳动场景中,比如扛锄头的动作,被指缺乏真实感,像“举吉他”一般,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角色作为农民形象的说服力,让观众觉得角色在劳动场景中的表现不够自然、真实。

相比主演,剧中的配角们可谓大放异彩,成功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倪大红饰演的宁学祥,将一个抠门、固执但又对土地有着深厚情感的老财主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对土地的执着,不仅仅是出于贪婪,更是源于对家族传承的坚守以及对土地深深的敬畏,倪大红通过细腻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了这个角色复杂的内心世界,他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能传达出丰富的情感。

图片

秦海璐饰演的费左氏,身为寡妇独自撑起费家家业,为延续家族香火不择手段。她的性格中既有封建礼教下女性的无奈与悲哀,又有在困境中顽强抗争的一面。秦海璐凭借精湛的演技,将费左氏的狠辣与脆弱完美融合,让这个角色充满了矛盾与张力,成为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之一。

此外,像封二、宁母等配角,也都被演员们演绎得十分生动,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真实可信的农村人物群像,让观众看到了那个时代农村各阶层人物的人性百态,极大地丰富了剧情内容。

剧情编排:优点和瑕疵

剧集开篇,宁绣绣成亲当天被土匪劫走,父亲宁学祥不舍卖地赎女,妹妹宁苏苏替嫁等一系列情节,充满了戏剧性冲突,迅速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将观众带入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之中。在前几集,剧情节奏紧凑,人物命运的转折一个接一个,不断抛出悬念,让观众欲罢不能。

图片

随着剧情的推进,节奏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情节的发展上,拖沓冗长,比如宁绣绣与封大脚家庭内部的一些矛盾冲突,反复渲染,却未能有效推动主线剧情的发展,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而在一些关键情节的过渡上,又显得过于仓促,例如宁绣绣受到革命思想影响的过程,缺乏足够的铺垫和细腻的情感转变刻画,让观众觉得角色的思想转变有些突兀,缺乏逻辑性。

为了增强剧情的吸引力,剧中设置了大量的戏剧冲突,如家族之间的矛盾、爱情的波折、土匪的侵扰、日军的侵略等。这些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让剧情跌宕起伏,充满看点。但部分戏剧冲突的设置,与历史真实产生了失衡。

在对地主与佃农关系的刻画上,剧中存在“阶级调和”的倾向。地主宁学祥被塑造成“勤俭持家”“关怀佃户”的形象,甚至出现“与狗抢粪肥田”“节日送米”等情节,这与历史上地主阶级对佃农残酷剥削的现实存在较大出入。历史资料显示,佃户在旧社会处于“命不如牛”的生存状态,不仅要承受沉重的地租,还要对地主行跪礼,甚至在婚配、惩戒等方面受到地主的人身控制。而剧中弱化了这种剥削本质,模糊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使得剧情在历史真实性方面遭受诟病,让追求历史真实感的观众难以接受。

图片

农村场景与阶层关系的失真也是一大问题。剧中将1926年的鲁南农村拍成了“农家乐布景区”,青砖瓦房、石板路、跑马大院与当时普遍的土坯房、茅草顶的现实严重不符。同时,道具方面也漏洞百出,塑料薄膜大棚、彩钢瓦房、透明输液软管等“穿越”道具频繁出现,这些细节上的失误,严重破坏了剧情的时代沉浸感,让观众出戏。

《生万物》有其独特的闪光点,如对土地主题的关注、部分配角的精彩演绎以及开篇吸引人的剧情编排,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土地主题挖掘不深、主演形象与角色的违和、剧情节奏把控不当以及历史真实性的缺失等。这部剧的争议也为影视创作者们敲响了警钟,在创作农村题材以及涉及历史背景的作品时,要更加注重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的平衡,深入挖掘主题内涵,精心打磨人物形象和剧情逻辑,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具有艺术价值又能获得观众广泛认可的优秀作品。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