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胜刚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4 20:47:49
文/廖胜刚
八十年硝烟散尽,伟大抗战精神却如历史深处的血脉奔涌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这穿越时空的召唤,为奋进新时代注入磅礴力量。那场烽火熔铸的精神丰碑,早已淬炼为百年大党政治品格的血脉灵魂。它烛照信仰的纯粹——在焦土上挺立不屈的脊梁;它构筑民心的根基——以生命诠释“人民至上”的誓言;它驱动复兴的巨轮——在风浪中校准时代的航向。解码这份血性铸就的精神图谱,既是回望山河壮烈的史诗,更是洞见领航者恒久光辉的密钥。
烽火淬炼:铸就磐石本色
民族危亡之际,伟大抗战精神以炽热的爱国情怀与凛然气节,熔铸了共产党人忠诚信仰、矢志救亡的钢铁意志,奠定了其政治本色的基石。胃里塞满棉絮的杨靖宇孤身血战,墨迹未干的左权家书誓言“与华北人民共生死”——这些用生命书写的忠诚,是抗战精神对党的第一次淬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抗战烽火验证了这“钙质”的纯度: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唤醒四万万同胞,花甲徐特立奔走三湘救亡,赤诚信仰铸就了人民“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的钢铁脊梁。
面对极端残酷,抗战精神激荡出无畏气概与必胜信念,锤炼了党高度团结、纪律严明的组织优势,锻造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政治品格。太行山遭“铁壁合围”,八路军发出“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怒吼;“皖南事变”国民党撤番后,新四军七日重建铁军。血火催生的《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决定》,将“个人服从组织”刻入骨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这种斗争自觉,在狼牙山巅化作五壮士弹尽援绝后纵身跳崖的惊天壮举,是中华儿女用血肉诠释的赤胆忠心。
抗战精神昭示的“绝不屈服”自主与“正义必胜”自觉,淬炼了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纯度,使其在风云变幻中始终保有“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毛泽东在窑洞中撰写的《论持久战》驱散亡国阴霾;周恩来在国统区坚持独立自主的统战方针,以卓绝智慧维护民族大义——这精神基因,是党八十年锚定前进航向的罗盘。从延安整风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烽火熔炉锻造的定力,始终是百年大党穿越惊涛的压舱石。
民心筑就:彰显先锋特质
伟大抗战精神中“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磅礴力量,源于党将“人民至上”奉为圭臬,在烽火中与人民结成了生死相依的命运共同体,生动诠释了党的力量之源。毛泽东深刻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黄河大合唱》的怒吼响彻大地,“母亲叫儿打东洋”的歌声传遍乡野——正是党唤醒并凝聚了亿万民心。湖南百姓毁家纾难支援前线,沂蒙红嫂以乳汁救治伤员,这些血乳交融的史诗,印证了“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的真理。
党不仅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倡导者,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模范践行者。无数党员舍生忘死,用生命诠释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本色与使命:新四军“儒将”彭雪枫殉国沙场,血染征衣未下鞍;冷云等八位抗联女战士弹尽援绝,挽臂涉入乌斯浑河。三湘大地上,万千党员毁家纾难、前仆后继——“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这种“党员才有扛炸药包资格”的先锋自觉,让党的旗帜始终屹立在抗战最前沿。
抗战精神深刻昭示,“人民至上”绝非口号,而是党用生命守护的价值坐标和立场;它已内化为党的基因,决定了党在任何时期都必须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从延安窑洞“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到新时代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这条红线穿越时空。当南泥湾的镢头垦出“陕北江南”,当湘西十八洞村率先脱贫,人民至上的初心如磐,始终驱动着百年大党在“赶考”路上奋楫前行。
精神传承:赓续复兴伟力
伟大抗战精神,是融入共产党人血脉的“精神密码”。其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穿越时空,成为党在新时代新征程进行“伟大斗争”、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百团大战、延安整风的战略智慧、南泥湾垦荒的奋斗奇迹,早已将这份精神镌刻进党的血液和魂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从延安窑洞到新时代征程,这一精神之火始终驱动着我们前行。
新征程上风险挑战犹存。传承并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这一“基因密钥”,能极大激发全党全国人民的斗争意志、创新锐气和团结伟力。面对芯片封锁,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两弹一星”元勋的奋斗精神,在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攻坚克难;当疫情肆虐,武汉“生命方舟”再现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众志成城。习近平总书记警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解码“敢于斗争”“百折不挠”的基因,伟大抗战精神正助力我们冲破新征程上重重“娄山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勇毅前行。
赓续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将其转化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与自觉行动,确保百年大党永葆“赶考”的清醒坚定。从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到“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抗战精神密码正标注百年大党新时代的奋斗坐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也需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当十八洞村的苗鼓敲响振兴序曲,当“奋斗者”号深潜万米海沟,伟大抗战精神激荡的复兴伟力,正托举中国号巨轮驶向壮阔未来。
(作者系吉首大学教授、湖南信息学院特聘教授)
责编:李孟河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