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4 18:34:21
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工程实践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目标。2019年9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培养交通一线创新人才”,对于行业高校交通类人才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11年以来,长沙理工大学以服务交通强国战略为目标,以交通行业人才需求和实践育人为导向,系统开展了“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综合改革”“新工科专业改革”3次专业建设改革与探索,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不断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学校依托教育部实验教学与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聚焦公路交通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性不足、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不充分、科产教融合不深入等问题,主要开展了以下改革与实践:
打造了“四思四能”工程实践能力结构。学校密切关注政策导向、技术变革、产业需求以及国际竞争等外部条件变化,紧扣交通强国战略对实践能力核心诉求,突破传统实践教学“重技能,轻思维”的局限,构建了思维与能力深度互融、手脑并用的工程实践能力结构。聚焦“四思”体系化思维培养,整合工程思维、计算思维、设计思维、创新思维,强化系统性问题解决逻辑。夯实“四能”实战能力锻造,通过“核心技术掌握、跨场景工程应用、资源协同管理、战略适应能力”的四阶递进培养,实现从技术执行者到项目主导者的能力跃迁。
构建了“三融四维”实践教学体系。面向交通强国战略需求,构建大思政引领下的“三融四维”实践教学体系:以“思政融合”为主线,将新时代交通精神内化为“交通报国”使命担当,强化实践育人;以“专业融合”为支撑,重构“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实践教学链;以“科产教融合”为抓手,打造校企协同育人生态圈。该体系通过目标层、内容层、运行层、保障层四个维度的闭环协同,实现了培养目标精准化、教学资源结构化、实践运行协同化的有机统一,有效破解了传统人才培养中科产教脱节、资源分散等痛点,为服务交通强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教学新范式。
完善了“三通道”校企协同培养机制。通过联合15家交通行业龙头企业成立科产教联盟,完善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打造了“3+1”校企联培班(联培)、“4+7+X”长实习实践(联教)、“研教创”协作(联创)等合作方式,形成“定向就业、精准就业、升学/创业”三通道联动的实践教学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完善了实习实践制度。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教学资源共享、师资队伍共培、科创成果共创、质量评价共担的深度合作关系,有效解决了传统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校内外实践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该模式的创新实践成效获得央视专题报道,为新时代交通领域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示范样板。
改革成果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为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输送了大批骨干人才,且获得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金奖、湖南省“金种子杯”金奖等多项高水平竞赛奖励;学科专业建设成果突出,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6个,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教育部实验教学与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等研究项目,6个公路交通类专业均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资源建设丰富,建成了6个国家级教学与科研平台,获批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和一流课程4门,出版实验教材9部、专业案例库5部;改革经验多次在全国教学研讨会议上分享,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广意义,在行业高校中产生了深远的成果辐射和社会影响。
(作者刘朝晖,系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本文为教育部实验教学与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交通强国背景下公路交通类专业‘三融四维’实验教学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刘宇慧
一审:刘宇慧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