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4 11:32:39
文/刘建平 周子豪 沈铃斐
我曾写过一篇《美丽的三合界》,介绍过贺龙元帅堰垭整编的故事。但在心中,贺龙还有罗峪整编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
今年暑假,我在张家界学院参加了第七届CRH跨区域科创与科普大会,并应邀作了《湖南红色文化旅游荟萃》的报告。报告作完后,我就带上我的博士生周子豪、沈铃斐寻访罗峪这个地方。
桑植的天气阳光灿烂,风景美丽。田敏校友亲自驾车至027县道,我们先去了贺龙元帅的故乡洪家关,并给贺龙元帅行注目礼。翻过一座大山,就到了桥自湾镇,在大路旁参观了廖汉生将军的故居。这里曾经是贺龙元帅从事革命的地方,到处是红色的遗迹。
从401乡道蜿转而行,我们经长坪村、松柏村、白果垭、龙潭村,便到了学堂堡村。我们从山上下来,植被丰茂,郁郁葱葱,一场大雨将山里洗涤得干干净净。进入罗峪村,“党建引领 乡村振兴”的标牌在欢迎我们。
这是一个狭长的山冲,有一条溪流穿行而过,两边是高高的大山,中间还有宽阔的田垄,水稻正在泛黄,谷粒饱满。
罗峪在谷罗山乡,由上罗峪、中罗峪、下罗峪组成。这里山林茂密、地势险要。我们找到了唐点福老乡,他爷爷唐登海就曾跟贺龙闹过革命。在他的引导下,我们到了桥自湾镇学堂堡村。旧址为贺龙的亲叔贺沛卿、贺文汉的住宅,占地343㎡。有木屋12间,一字排屋。
贺沛卿是桑植罗峪人,他有哪些贡献呢?他是贺龙参加北伐时的一个排长,南昌起义失败后回到家乡。贺龙回洪家关聚义时,贺沛卿有两杆枪,他和妹夫王湘泉各背一枝,手下还有几个人,参加了工农革命军,一直跟随贺龙,从特务连长当到营长、团长。赤溪河大捷歼灭向子云部,贺沛卿是被传为“一蒲扇就把敌人扇下河”的神奇人物。红2军团驻在走马坪时,他和王湘泉俩请假回桑植探家。红军走后,参加了桑植县游击大队。他战斗了多年,很能打仗,贺沛卿、王湘泉还加入了共产党,他们对湘鄂边红军和苏区的创建立下过汗马功劳。
我眼前的木屋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四军罗峪整编旧址——贺氏住宅。1928年3月至4月,中共湘西北特委收集贺龙亲属、旧部武装(即贺英后方司令部所属武装),组建了工农革命军,攻占桑植县城,举行了著名的桑植起义。
1928年4月初,国民党军第43军龙毓仁旅同何凤翔、姜文周两个团,联络桑植团防陈策勋进剿。工农革命军经梨树垭、洪家关、苦竹坪三战,部队被打散,团长李云卿阵亡。贺龙、贺锦斋、王炳南在龙潭坪、樵自弯一带收集失散部队,到5月底收拢部队400余人。经过这次挫折,贺龙一直思考要整训部队。他深切地认识到,部队里缺乏党的领导和政治思想,没有铁的纪律,部队就像手里的一把豆子,手一松就散了。
7月上旬,中共湘西特委代表陈协平来了,他带来了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的指示,决定将中共湘西北特委和湘西特委合并,建立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领导红军及红军所辖地方党的工作,将工农革命军改称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此期间,中共湘西特委还委派了张一鸣、汪毅夫、邓侠清、关亮如、徐才广、廖卓然、雷效卿等一批骨干,以加强领导力量。贺龙在罗峪整编,“要将党的这条红线,从上到下贯穿到底,使部队拧成一股绳”。罗峪整编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成立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贺龙任书记、贺锦斋、陈协平、张一鸣、李良耀为委员。大队以上设党代表,连队建立党支部,先后发展士兵党员40多人,加强了组织建设。
第二, 清洗了一批不法分子,处分一些违反纪律的干部,对部队进行铁的纪律教育,实现了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
第三,将工农革命军整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贺龙任军长,恽代英为党代表(未到职),下辖一个师,两个大队,大队下设四个支队,贺锦斋任师长、张一鸣为代表;王炳南、滕树云分任大队长,全军1500人。彻底改变了过去“各是各的人马,各有各的地盘,各自为营,各自为战”的局面。
8月11日,在贺沛卿屋前的河滩上,前委组织召开整编和纪念南昌起义一周年大会,贺龙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大会上号召全体官兵发扬南昌起义精神,努力争取桑植起义的最后胜利。
罗峪整编,是桑植起义从失利逐步走向胜利的大转折,是工农革命军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新阶段,是工农革命军正规化、革命化、军事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核心要义就是建立起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为红二军团以及红二方面军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找到了现年88岁的钟春香老人,她给我们讲贺龙的故事。她精神很好,她说:“贺龙对老百姓很好,关心老百姓,杀富济贫。老百姓很拥护他”。
我们在罗峪旧址四处看看,木屋里面有贺龙元帅的画像及实物陈列。木屋里有桌子、板凳、火塘,很有地方特色。我们见到了过去的石槽、石碾,那古老的斑痕再现了历史的故事。
木屋前的桂花树旁立有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湖南省人民政府2019年2月28日公布,桑植县人民政府2024年5月28日立。这是第十批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我曾经为它贡献了一点力量,看到罗峪旧址我倍感欣慰。
罗峪旧址前还有一棵高大的枫杨树,树荫浓密,挂满了长长的果翅,微风吹拂,沙沙作响,似乎在传递贺龙元帅讲话的声音。
根据刘秉荣先生写的《贺龙传》:贺龙在罗峪住下后,在一棵大树下与周逸群交流,“真没想到,部队招集的容易,垮的也容易!”
周逸群说:“云卿,我们招的是未经改造的旧军队,就像手里有一把豆子,抓起来容易,手一松就散了,要建立工农革命军,必须依靠苦大仇深的工农子弟为骨干才行,你想想,叶挺铁军团的骨干,不都是共产党员么。这部队要整顿才行!”贺龙从此进行了著名的罗峪整编。
后来,周逸群决定去湖北洪湖创建洪湖革命根据地,装扮成一个教书先生,骑了头大毛驴上路了。贺龙送到数里之外,依依惜别。周逸群与贺龙关系很好,是贺龙的入党介绍人。
周逸群(1896年—1931年5月20日),字立凤,祖籍湖北省蒲圻县,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市。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宣传家、活动家,贺龙同志的入党介绍人,早期中国共产党军队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共产党三大革命根据地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红军的创建者之一。1931年5月,在湖南岳阳贾家凉亭附近遭国民党军伏击,英勇牺牲,时年35岁。2009年9月14日,周逸群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我们站在罗峪前边的溪流久久停留,回望罗峪旧址,蓝天白云,高山耸立,旧物仍在。从上游流出的小瀑布,哗哗作响,一直流向下游。这条溪水似乎也见证了当年的历史,以潺潺溪声诉说着历史。
离开罗峪的时候,想起了两首诗《访罗峪整编旧址》罗峪整编天下扬,贺龙带兵自立强。团结众心闹革命,历史见证有枫杨。《访罗峪》谷罗山下溪水长,学堂堡前不寻常。罗峪整编强军队,见证史迹有枫杨。
(刘建平,湘潭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子豪,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沈铃斐,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编:胡孟婷
一审:胡孟婷
二审:蒋睿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