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4 07:10:40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如兰 黄欣然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
人潮涌动,礼乐铿锵,两位来自湖南的抗战老兵,静静凝望着他们曾用热血守护的盛世。这一刻,他们的目光穿越烽火岁月,与民族的壮阔记忆深情相拥。
101岁老兵袁寿春:
从刺刀拼杀到导弹大炮,见证强军之路
3日上午,天安门广场气氛庄重热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观礼席中,101岁的株洲老兵袁寿春身着整洁衬衫与黑色夹克,胸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熠熠生辉。
在孙子袁华的陪伴下,老人早早入场。这是他首次来到北京,第一次亲历国家阅兵盛典。
当雄壮的军乐响起,受阅部队迈着整齐的步伐经过天安门,袁寿春颤巍巍起身,挺直佝偻的脊梁,敬了一个标准军礼。
当新型战机呼啸掠过,坦克、导弹、无人机等大国重器威严亮相,老人眼中泛起泪光——他从那个用刺刀与敌人肉搏的年代走来,亲眼见证中国军队由弱到强的辉煌历程。
1941年,17岁的袁寿春加入国民革命军第79军特别党部,从事文书、标语等政工后勤工作,转战宁乡、澧县、慈利等多地。
袁寿春回忆,长沙会战期间,物资极度匮乏,战士们常一天只吃一顿,寒冬两人共裹一毯,但“只要战斗打响,没有一个‘怂蛋’”。他目睹王甲本将军率部与日寇刺刀拼杀,深受震撼。
1942年,袁寿春因病返乡,未能继续追随王甲本,成为他的毕生憾事。
平日,袁寿春常向儿孙讲述抗战故事,教导做人要脚踏实地、孝亲悌友。他退休后仍热心公益,多次捐助灾区和困难乡亲。
当纪念大会接近尾声,《歌唱祖国》的歌声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回荡,老人凝望国旗,心潮澎湃。他知道,这场阅兵不仅是一场展示国力的盛典,更是一曲献给所有为这片土地奉献过的英雄们的赞歌。
“今天观礼后,爷爷感触很大。他为祖国的日益强大感到由衷自豪。”袁华说,爷爷很想告诉当年的战友们,今天的美好中国,如他们所愿。
93岁老兵张汉奇:
12岁参军抗日,人生与家国岁月交织同行
93岁的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老兵张汉奇,作为特邀代表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时,喜悦与自豪洋溢在脸上:“我没有特别大的功劳,想不到能受邀来北京。今天好高兴,心情特别愉悦!”
这位12岁参军抗日、17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岁奔赴朝鲜战场的老兵,一生荣获3次三等功、2次小功和9次嘉奖。每一枚勋章,都无声诉说着他作为中国军人的峥嵘岁月与不朽荣光。
1944年,日寇铁蹄踏破湘中宁静。“日本人无恶不作,所到之处烧光、杀光、抢光!”虽已时隔80余载,老人回忆起日寇暴行,仍双眼通红。
年仅12岁的张汉奇毅然报名参军。他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73军15师48团输送连,负责运送弹药和伤员。一次执行任务时,他冒着炮火冲出,与战友抬起重伤员一路飞奔。“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炮弹掀起一阵又一阵尘土。”最终伤员因送医及时得救,这次经历更加坚定了他战斗的决心。
部队行至雪峰山脚下时,张汉奇在运送弹药途中偶遇战友正与日军交火。眼见弹药将尽,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运送的弹药交出,助战友成功击退敌人。
抗战胜利后,张汉奇先是回乡学艺,1949年6月响应号召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他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启程前,他在手臂刺下“精忠报国”四字,誓言“保家卫国,打胜仗、立大功!”
在惨烈的上甘岭战役中,张汉奇所在班12人最后仅剩2人生还。战争胜利后,他返乡复员,最终在通道定居。
张汉奇的人生与家国岁月交织。他将热血往事带进校园与军营,成为火箭军靖州基地编外指导员。他还设立“家庭奖学金”,教导晚辈“好好学习,成为对党和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责编:徐凯琦
一审:谭思敏
二审:唐能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