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旅发·深度报道之四丨从“过路地”到“网红地”,慈利县靠什么实现蝶变

上官智慧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3 11:57:1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上官智慧

溪口镇的红军树下村民正为研学团队准备农耕体验道具;三官寺土家族乡的织锦作坊里,土家阿妹的直播带货日均销售额破万;阳和土家族乡的果园中,亲子家庭体验着鲜果采摘的乐趣……

首届海峡两岸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和第三届张家界旅游发展大会前夕,记者穿行慈利县多个乡村,感受这个昔日的发生着悄然蜕变

生态为底:让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清晨6点,南山坪乡的赵家垭水库笼罩在薄雾中。船夫张大伯早已擦亮他的木船:现在带游客游湖看朝阳地缝,旺季时一天跑七八趟。

这个曾经因交通闭塞导致年轻人外流的乡镇,如今依托赵家垭水库的碧水和朝阳地缝的奇观,发展起生态旅游。去年该乡接待游客3万人次老百姓感慨,家门口还能吃上旅游饭。

在省级美丽乡村苗市镇白龙村,村民王建国正给自家庭院的绿植浇水。这个被网友称为童话村的地方,通过政府补贴的美丽庭院改造,254户村民家的房前屋后都变成了微景点。

王建国说,最令村民感慨的是,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村里将美丽屋场串联成线,带动发展农家乐,去年户均增收2万元实在没想到我家还能吸引游客前来拍照。

记者走访发现,零溪镇大庄村,1公里左右的排水沟改造后,昔日的水沟变成亲水步道;在溪口镇樟树营,5个集装箱、60个垃圾桶的设立让澧水河岸重现清澈……这些变化吸引着长三角游客张伟一家这里的山水如画空气都是甜的。

“不搞大拆大建,全力守护绿水青山。”慈利县委书记侯铁夫说,乡村旅游不是简单的景区开发,而是一种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与守护。

产业赋能:从土疙瘩金疙瘩的蜕变

这颗血橙在景区能卖到15一斤阳和土家族乡坪村种植大户张用托着果实说。2017年返乡的他,将120亩荒地变成精品果园,通过抖音直播带货,去年收入十分可观。在村里像他这样的新农人不胜枚举带动全村发展杨梅、脐橙等产业

走进三官寺土家族乡,土家阿妹李金梅的织锦作坊正赶制订单。李金梅说,这个暑假的订单应接不暇,自从“茶马雄风”剧场落地这里后,周边乡镇的村民或发展民宿,或摆摊卖特产,或加入织锦作坊,“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大家都忙得乐呵呵。”

我们不做同质化竞争只打差异化发展这张牌。张家界大峡谷景区企划总监罗克文说。目前,景区开发飞拉达、MR眼镜等差异化项目,2025暑期接待游客51.77人次,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游客选择住到周边农家。

在慈利,这种景区带村模式,让毗邻的阳和土家族乡也吃到了“香饽饽”。当地村民卓强盛说,家里去年发展的民宿每到暑期就爆满,游客选择住下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离大峡谷景区更近一点。

文化铸魂: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今年暑期,龙潭河镇板板龙灯传习所热闹不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提名人李承锋在传习所内给孩子们介绍板板龙灯的历史,以及如何舞动这条夜空中的“巨龙”。

没想到老手艺这么受欢迎。李承锋说,虽然经常忙得连饭都没法按时吃,但是板板龙灯受到大家的喜爱是他毕生的梦想,“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爱上板板龙灯。”

另一侧的溪口镇,红色文化成为新IP

樟树村党支部书记王林元介绍去年村里接待了红色研学150多场,村集体增收5与此同时,溪口镇修复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遗址,打造六个一精品线路,吸引万余名党员干部前来学习。

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一直以来,慈利县都很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拨付专门经费,成立非遗民间组织,以“非遗+”创新发展新模式,保护、传承全县近4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于是,在苗市镇,古老的榨油技艺变成体验项目,5升装菜籽油卖到198元;在甘堰乡,土家宴席开发成研学课程,吸引上万家庭参与在阳和乡的星空营地、溪口镇的红色讲堂、三官寺乡的非遗工坊,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生态饭”“文化饭”……

侯铁夫说,要走出一条自然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开发、非遗与旅游产业建设、非遗与市场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下一步,慈利县将进一步加强非遗项目和旅游业深度融合,以“非遗+”的创新模式进一步激活文旅市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编:田锐

一审:田锐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