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的抗战故事①|笔锋如枪!“钢铁的文艺战士”从亭子间到烽火前线的万里长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3 11:16:05

【开栏语】

烽火年代,有人以枪杆冲锋陷阵,也有人以笔墨照亮山河。

他是周立波——从亭子间走出的文人,却以笔为枪,成为穿梭战火的“钢铁文艺战士”。曾为国际友人架起语言之桥,让世界听见中国的抗战强音;亦曾随军南下万里,在油灯下以文字传递延安的星火。他的文字,是硝烟中的号角,是民族的脊梁,更是历史永不磨灭的注脚。

湖南日报社益阳分社与益阳市清溪文学村事务中心联合打造“周立波的抗战故事”栏目,谨以赤诚之心,回溯那些以笔为枪守护国家的传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愿笔墨不息,精神永存。

今天,带您认识一位特殊战士一位执笔为枪,抗战救国的文艺战士——周立波。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以记者与翻译的身份,陪同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深入华北抗战最前线。

两个多月见到了朱德、彭德怀等八路军高级将领,亲历了前线硝烟。行军间隙,他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翻译成英文。随后史沫特莱将发往欧美各大通讯社,国际社会听见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的立场

任务结束后,周立波再次受命,陪同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前往晋察冀边区。在的翻译与协助下,卡尔逊对中国抗战有了更真实、更全面的认识。后来他在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写下对八路军客观而敬佩的评价——这其中,周立波功不可没。

穿梭于烽火之间,语言桥梁让世界听见中国不屈的声音。

1944年,周立波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司令部秘书的身份再赴抗战前线。

一路上,部队突破层层包围,穿越一百多条封锁线,转战七个省,走了一万五千多里。他与普通战士一样,背着背包、一路行军。

在鄂南樊湖,他独立承担《解放》小报写稿、编辑、刻写蜡版、印刷等工作,在昏暗的油灯下收听电台,一字一句记录电文……让延安的声音,传到了南方。

1937年做随军记者和翻译“旁观者”身份不同。这一次,他与队伍血肉相连,是这支钢铁队伍中的一员。正如一位八路军高级将领所说:周立波,是“钢铁的文艺战士”!

从亭子间到烽火前线,周立波经历了彻底蜕变,周立波不再只是一位作家,而是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他手中的笔,早已不再是书斋中的风雅玩物,而是与战士钢枪同频共振的武器。他用炽热的文字连接起战火纷飞的前线和万众一心的后方。

他写下的,不只是一场场惨烈的战役、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更是一个民族在存亡之际挺直的不屈脊梁。他将家国大义,化作滚烫的墨;把文人风骨,写成铿锵的中国字。

策划:邢玲 曾虎

执行:雷美晨 涂珂 肖健

责编:宋姗姗

一审:张佳伟

二审:雷鸿涛

三审:邢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