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3 06:52:18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慧文 刘瀚潞 通讯员 邓珊珊
【铭刻】
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倡导下,各类抗战文艺团体集聚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文化旗帜下,发出“握着文化的火炬反抗侵略”的怒吼与呐喊。
湖南成为全国文化抗战的传播和辐射中心之一,文化名人云集湘江、文化团体阵营强大、抗战教育声名远播、文艺创作精彩纷呈、救亡宣传深入人心。一声声怒吼,传遍三湘大地,并辐射全国,澎湃起每一个中国人的家仇国恨,唤醒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达到空前的团结。
【追寻】
8月,阳光灼热如火,记者肃立在田汉故居斑驳的木门前,触摸湖南圣经学院沧桑的红砖拱廊,仰望常德市丁玲公园那尊永葆冲锋姿态的戎装雕像,历史在耳边咆哮。
80多年前,文人的笔墨化作刺向敌人的利刃,舞台的唱腔成为动员千军的号角,旧刊页间奔涌着救亡的呐喊。从湘江之滨到沅水之畔,文化星火燃成燎原之势,艺术的能量化作杀敌的力量。
“歌场,就是战场”
长沙县果园镇田汉文化园,游客在田汉艺术中心参观。(资料照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长沙县果园镇田汉村田汉文化园,嵌在一大片即将丰收的稻田里,空气中浮动着稻香。这是“国歌之父”田汉的出生地。
田汉艺术中心的展柜中,泛黄的《义勇军进行曲》文稿字字如铁。从1936年7月上海民众歌咏会上的集体高唱,到1937年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以此为战歌死守明志,再到纪念“五卅”十二周年大会中的悲壮高唱……“前进”的呐喊,如惊雷炸响,激扬热血与信念。
《义勇军进行曲》手稿。通讯员 摄
1938年,田汉以共产党员身份返湘。彼时,武汉、广州相继沦陷,长沙,陡然从后方变为前线,成为烽火交加的战略枢纽。“当时的长沙,不仅是军事上的前哨堡垒,更是由流亡文人、艺术家和文化青年共同熔铸的思想阵地。”田汉文化园讲解员金欢讲述。
危城之下,如何凝聚人心?何以振奋民魂?田汉以戏剧改革作答——“歌场,就是战场!”
文化园的戏剧雕塑园内,《获虎之夜》《扬子江的暴风雨》《天涯歌女》等戏剧主题雕塑屹立,这即是田汉的“枪炮子弹”。他深知传统戏曲受众广泛,先后创作改编《江汉渔歌》《旅伴》《土桥之战》等剧作。其中的《江汉渔歌》,借南宋抗金故事,映射抗日烽火,让观众在历史共鸣里,燃起保家卫国的斗志。
田汉动员湘剧名老艺人们投身创作,罗裕庭把湘剧杂戏《讨学钱》的唱词换上抗日新词,徐绍清把传统戏《胡迪骂阎》改成《骂汉奸》,姚定华把《收杨再兴》改成《新九龙山》……
《保卫大长沙》 1940年 黑白木刻 (李桦)
展厅里,展示着一张合影——长沙留芳岭居所前,田汉身着戎装挺立中央,身旁环绕着昔日被称为“江湖戏子”的平剧与湘剧艺人。不到半月,田汉把湘春园、景星园、百合戏院三个湘戏班的艺人组织了起来,于1938年11月10日成立了三个湘剧抗敌宣传队。次年,队伍扩编至第七队。
田汉为宣传队写下队歌:“让每一句话,成为杀敌的子弹;让每一位观众,拿起救亡的刀枪!”宣传队走遍湘潭、衡山等20多个县,队员们白天在田头教唱抗日小调,夜晚于晒谷场搭台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成为现象级的演出,演至高潮,人们纷纷投钱捐物,支援抗战。巴陵戏、祁剧等剧种也纷纷响应,三湘大地涌现超过130个抗日戏剧团体。
与此同时,田汉与廖沫沙创办的《抗战日报》,成为华南抗战舆论主阵地。当时的湖南,125家书店、出版社发行毛泽东等人的抗战著作,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创办报刊40余种,救亡文学作品频出。
“在田汉、洪深、张曙等一批文化先驱的带领下,湖南开展了形式多样、声势浩大、深入人心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原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清林介绍,以长沙为中心至整个湖南,抗战文化活动蓬勃兴起,一份份报纸、一场场演出、一首首歌曲、一幕幕戏剧,激活了湖南民众的家国情怀,化作支撑前线将士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危机万伏之时,保留民族文化火种
长沙市芙蓉区韭菜园路,湖南圣经学院旧址掩映在繁茂的香樟枝叶下。这栋始建于1917年的红砖建筑,在文夕大火中虽遭严重损毁,却依然幸存。
它见证了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南迁的重要历程。华北地区相继沦陷,一些高校、新闻出版发行单位及艺术团体纷纷迁来湖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学府联合成立的长沙临时联合大学(简称“长沙临大”)。1500多名师生经过艰辛跋涉,陆续到达长沙,其中包括赵元任、吴宓等在内的众多著名教授。1937年11月1日,长沙临大借用湖南圣经学院的校舍正式上课,以“既坚守学术根本,更紧扣战时需求”为原则开设课程。
湖南圣经学院旧址如今已被用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办公楼。往来的人员脚步轻轻,周遭的蝉鸣声更增添了几分静谧。但80多年前,这里一定是热闹的,师生们讨论学术、谈论生活、分享时事见闻,还有“晨呼队”的高呼——“同胞们,赶快起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因校舍不够,长沙临大文学院寄住南岳。当山河破碎,大师们紧迫地赓续民族文化——冯友兰写作《新理学》,闻一多考订《诗经》《楚辞》,钱穆写《国史大纲》摘录笔记……回忆这段岁月,陈梦家说,他因了解古代而了解我们的祖先,“使我有信心虽在国家危机万伏之时,不悲观,不动摇,在别的叹气空想之中,切切实实从事于学问。”
文化不灭,中国不会亡!
1938年2月,长沙临大再次搬迁,迢迢远路去西南。
为避战火,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陆续迁入湘西地区。湖南大学迁往辰溪,校舍分散建于山谷丛林中。校长胡庶华提出“于艰苦中谋恢复,于安定中求进取”,致力于培养矿冶、土木、经济等领域急需的人才。师生还绘制国家形势图及湘北会战图,张贴于街道,让民众了解全国抗战形势。
安徽几所中学合并成立的“国立第八中学”总部迁往所里镇(今吉首市)。离乡背井的师生们吃着粗粮咸菜,晚上围着菜油灯看书、写字。他们还和淳朴的湘西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
这一方因地理屏障而成为西南大后方的“前沿门户”的土地,以雄伟的山、弯绕的水庇护着办学的火种,又见证各族民众从地域抗争到国家认同的觉醒。
有湘西人记录,抗战初期,“当地人的抗战情绪是十分冷淡的……当我初次走到街头,连一点形式上的宣传标语都很少碰到。”随着难民涌入、内迁文化机构的宣传影响,上述场景消失殆尽,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空前加强。
在南征北战中,锻造钢铁的文艺战士
常德市丁玲公园内的丁玲雕像。通讯员 摄
在常德市丁玲公园行走,记者“相遇”了丁玲——年轻的她,戴军帽、披军大衣,腿上紧裹绑腿,左手握着一卷书,在阳光里迈步。
仰望雕像上她飒爽的笑靥,记者不禁遐想,时年33岁的丁玲带领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奔赴前线时,应该就是这副模样吧!
1937年9月22日,由丁玲担任主任的西战团40多人,打着红旗,用7头毛驴驮着行李和演出用品,从延安开赴山西抗日前线。这是当时文艺界奔赴抗日前线的第一个文艺团体。
临行前,毛泽东对丁玲叮嘱:“你们在宣传上要做到群众喜闻乐见……要向友军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扩大我们党和军队的政治影响。”
“西战团利用村中戏台为宣传讲坛,运用大鼓、快板、双簧、相声、活报剧等形式,把抗日救国的大道理深入浅出地灌输给群众。”常德市丁玲纪念馆馆长毛雅琴介绍,在团中,丁玲留下了一组文学作品,如《关于自卫队员的感言》《孩子们》《马辉》《冀村之夜》等。
这段经历,使丁玲“在惊涛骇浪中更形坚固起来了”,成为真正的文艺“组织家”,为战地文艺打开了广阔空间。
同一时期,周立波在晋察冀边区两度担任随军翻译,置身“历史动乱的最中心”。周立波说:“我爱这种生活,战斗的,而又是永远新鲜的。”后来,他作为记者几乎走遍了华北的革命战场。1938年3月,周立波出版《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战地日记》,最早向全国人民介绍了以聂荣臻为首的八路军开辟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1944年,周立波随部队到南方去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在日、伪、国民党军的夹击合围中浴血奋战,政委王首道称周立波为“钢铁的文艺战士”。
1937年,邵东农家子弟、34岁的贺绿汀加入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队。这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贺绿汀在山西临汾的炕桌上写写画画,《游击队歌》呱呱落地。“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粒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歌声随着将士们的足迹飞扬在战斗前沿。
1938年,平江伢子、19岁的周令钊在武汉加入了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参与了黄鹤楼外墙面巨幅壁画《全民抗战》绘制。随后,他参加抗敌演剧第五队,跟随部队辗转滇缅边境,画战地速写和宣传画,直到抗战胜利。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相互映衬,鼓舞着湘籍文艺战士走向前线,百炼成钢,留下了一批历经岁月长河依然毫不褪色的文艺作品。
【手记】
长歌浩荡,为文明战与守
廖慧文
今天,当我们走近湖南大学校名石碑,就能看见旁边矗立着两根爱奥尼克石柱。轻拂它陈年的伤痕,低沉的往事便浮现眼前——1938年4月10日,日军飞机轰炸湖南大学,炸死炸伤学生、工人、居民及游客100余人,学校图书馆遭严重破坏。这两根石柱,正是图书馆存留的构件。湖南大学迁至辰溪后,日机又跟踪而至,先后两次轰炸。
文教机构是日军轰炸的主要目标之一。全面抗战期间,长沙妙高峰中学云南轩图书馆、常宁县的3所学校和私塾乡馆等文教机构均遭到空袭。1941年8月的《湖南省空袭概况》中提到“学校多成轰炸目标,充分表现敌机之兽性”,日军的目的,就是欲从思想上瓦解湖南人民的抗日斗志,消灭我国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隔着漫漫时光,当我们再次听到那些澎湃的旋律,读起那些情绪高扬的诗歌,就会想起,正是这些“无形”的东西,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成为了最坚韧、最持久的武器,点燃了亿万中国人的抗战热情,守护了我们的文化薪火。它们汇聚成不可战胜的民族力量,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华民族文化的痴心妄想。
湖南日报社 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联合出品
责编:万枝典
一审:邓晶琎
二审:唐婷
三审:蒙志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