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晚报·客户端 2025-09-03 08:06:22
余三定
陈新撰写的长篇传记文学《鹿鸣杏林——国医巨匠吴汉仙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11月第1版),真实、具体地记录了民国时期中医(国医)大家吴汉仙传奇而辉煌的一生。传记不但细致地写出了吴汉仙丰富的生平经历、成功的辉煌事业,而且深入地写出了他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并且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描写的。
从内容上看,我认为此书很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从艺术描写的角度看,此书也有很多成功之处。
首先,这是一部生动的关于湖南名人的传记,全书系统地描写了吴汉仙从学国学、学医(中医)、行医、护医到成为中医大家的人生经历,给读者提供了一位具象的、全面的、活生生的吴汉仙形象。
吴汉仙生于1876年,卒于1948年,为岳阳市岳阳县鹿角人。他从小在母亲的督促下苦读国学,成年后跟随祖父潜心学习中医,下了真功夫,加上自己别有会心,技艺日精,医术日高,善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他曾为当时的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的儿子治好了多年的癫痫病,为普通百姓治好疑难杂症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
吴汉仙不但是名中医,而且是名中医学家。他先后撰写、出版了《医界之警铎》《中西医学四系全书》《雪鸿医案五种》《中医疑案录》《中西病理学合参》《吴汉仙医案》等6部中医学著作,发表中医学论文多篇,提出并论述了“气化为细胞之母,六淫为细菌之母”与“气化生菌,气化杀菌”的中医学理论与学说。他还创办了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即湖南中医药大学前身),与同仁合作创办了《中医月刊》《长沙卫生报》等中医报刊。可见吴汉仙既是医术高超的名中医、实践家,也是对中医学进行了很好研究、总结和提升的中医学家,还是开展中医学教育与传播的实干家。
其次,作品没有停留于单纯描写吴汉仙高超的医技、医术上,而是同时写出了吴汉仙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吴汉仙是一个大写的“人”。在他跟随祖父学医时,祖父着重教育他“先学做人,后学行医”,培养了吴汉仙健康、高尚的人格。
吴汉仙为人善良,特别富有同情心。他在老家乡下和岳阳县城及后来到长沙开办“一家医院”行医时,从来都是把“治病救人”放在首位,不把赚钱作为主要目标,他经常对老百姓进行义诊,碰到家庭贫穷的病人还常常免收医疗费。
在保护中医方面,吴汉仙尤其做出了切实行动。他富有民族责任感,富有担当精神,自觉地保护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中医。
上世纪30年代初期到中期,出现了一股反对甚至要取消中医的声音。面对此种情况,吴汉仙挺身而出,他在1931年出版了《医界之警铎》一书,从理论和学术的角度驳斥过分迷信西医而自废中医的谬论。
1937年2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五届三中全会,吴汉仙牵头组织中医界人士赴南京请愿,向政府提出三条要求:决议通过中医条例,迅予颁布实施;政府对于医学卫生等机关,应添设中医;应准国医(中医)设立学校。在他的一再坚持以及国内同仁的支持下,这些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
由此可见,吴汉仙是位自觉承担保护、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知识分子。
再次,作品有厚重的历史感。
在写吴汉仙的人生经历时,作者是将吴汉仙置身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来描写的,我们可以看到吴汉仙身上的历史印记和其所处时代的风云变幻。
吴汉仙原本是想走科举考试之路的,但在1904年1月,清朝政府正式批准停止科举考试的奏章。正是这一历史上的重大变故,致使吴汉仙在28岁时,开始跟随祖父学中医,是真正的大器晚成。
1928年,北伐军打到湖南,吴汉仙为一位北伐军官治好了头痛病,他的医术很快得到了官兵们的高度重视。1928年5月,52岁的吴汉仙被任命为北伐军第八军第三师上校军医处处长,开启了一段从军经历。
其间,吴汉仙为第八军吴军长治好了肺结核病,吴军长推荐他去麻阳县当县长,但吴汉仙的追求在中医,于是婉拒。
北伐战争结束后,吴汉仙离开军队,回到地方继续他的中医学事业。可以看出,中医及中医学是吴汉仙的职业,也是吴汉仙的事业,甚至是吴汉仙的人生和生命。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岳阳沦陷。吴汉仙因为是地方名人,担心日军逼迫他到伪政权任职,于是选择在长沙行医,不肯回老家。后来,吴汉仙在日本留学的小儿子吴幼仙带来了特别通行证,吴汉仙才回到乡下老家居住、行医。
吴汉仙的爱国精神,他的民族情怀,作为中国人的骨气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这部作品是很有特色的。
其特色之一是章回体的形式。章回体形式的最大特点是故事情节紧凑,不断设置悬念,可读性强,富有吸引力。作品中大多数章节的末尾都有“欲知后事如何,请看后文再叙”,吸引着读者看下去。
特色之二是,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处都有一首诗,或概括内容,或点明主题,或发表感慨,或抒发感情,颇耐人寻味。第一章“踏雪而来,呐喊在寒冬清晨”,写吴汉仙在1876年11月30日(阴历十月十五)出生,这一章开头的诗写道:“十月先开鹿岭梅,冬风无意带香回。奇才始出无人识,宛若筵间酒一杯。”语言自然、简洁,写出了吴汉仙出生的时间、地点和季节特点。
特色之三是,有不少边叙边议的段落颇为精彩,引人深思。书中第八章“破规带徒,声名鹊起响洞庭”的结尾处写道:“吴先生的医疗事业越做越大,惠及的人也越来越多。但他并没有停止脚步,一直在不停地奔忙。他的目光不只看到洞庭湖畔,他的胸襟并不只是容纳八百里洞庭湖,而是怀揣着中华大地,眺望着五湖四海。他演绎的人生故事,随着他的足迹正在走向中国,走向世界。”这段夹叙夹议的文字显示出作者的才情和胸襟,是吴汉仙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
吴汉仙是我们湖南、也是中国的一代名医、名医学家,在做人方面也堪称楷模,但却因为种种原因,几乎被历史淹没了,少为人知,不能不说是非常大的遗憾。现在陈新这部关于吴汉仙的传记文学终于完成了,这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特别值得高兴,值得庆贺。因此我很乐意地写下以上读后文字。
责编:吴天琦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岳阳晚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