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树的记忆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2 19:44:37

文|朱方言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专程回老家祭拜爷爷。来到爷爷坟前,我抚摸着坟前两棵粗壮挺拔的木棉树,又回忆起父亲讲的爷爷的抗日故事。

那是194311月下旬的一天,爷爷在山边的旱地犁地。突然,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几架陌生的庞然大物低空掠过树梢,在龙潭河街道上空盘旋几圈后,投下几枚重型炸弹。顷刻间,街道被炸得尘土飞扬、火光冲天,河边几棵高大的柳树都被气浪拦腰斩断,房屋燃烧,居民哭喊。爷爷急忙拴好牛,放下农具,奔向街道救人救火。

不一会儿,预警锣声响起,“日本兵来了,快躲进山里!”的吆喝声传遍街道。爷爷随人流躲进白岩嘴山的岩洞,他趴在洞口的石头上观察街上的动静,只见一支手持长枪的日本队伍从街道西头气势汹汹地涌来。他们见人就打,见屋就搜,见粮就抢,见鸡就抓,整个街道和周围农户陷入一片混乱与恐惧之中,哭喊声、犬吠声和枪声混杂在一起,仿佛人间炼狱。

更让爷爷痛心的是,七八个鬼子竟然走向拴牛的大树,把牛绑在树干上,用重器猛击牛的脑门,用刺刀乱刺牛脖子,用匕首残忍地剥下牛皮,把肉割成块,拿到爷爷家里煮来吃了,留下一堆血淋淋的牛骨。那牛是爷爷一家人生活的依靠,是爷爷劳作的忠实伙伴。

当晚深夜,爷爷悄悄摸回自家的后院,透过板壁的缝隙,发现躺在屋里的鬼子已熟睡,只有一个哨兵站岗,爷爷盘算着如何除掉站岗的鬼子。后来,站岗的鬼子坐在屋檐下的石头上打起盹来。爷爷轻手轻脚地绕到他身后,用强劲有力的手臂勒紧他的脖子,用镰刀悄无声息地杀死了鬼子,拿起鬼子的枪,消失在后山的夜色中。

爷爷跑到一座山的垭口,听到一阵微弱的呻吟声,他循声走近,发现一位伤者手按着腹部,艰难地说:“快!快去把这信送到江星‘打劫山’的抗日军队手里,日本鬼子明天要经过‘打劫山’……”爷爷给伤者包扎伤口后,径自奔向“打劫山”。夜路崎岖难行,荆棘丛生,但他只有一个信念,天亮之前要把信送到抗日军队手里。拂晓前,爷爷把信和缴获鬼子的枪交给抗日军队首长。首长对爷爷的勇敢行为所感动,给予爷爷五块大洋的奖励,并立即部署,在“打劫山”狭窄的道路两边筑起机枪封锁点,挖好战壕,备好弹药,严阵以待,静候日军。

鬼子经竹峪村,涉飞马村的西溪河,进入“一脚踏两县”的江星村。江星村的“打劫山”地势险峻,溪水自两山之间奔流而过,两公里长的狭窄小路两侧峭壁林立,是通往桃源县最近的必经之路,也是打阻击战的绝佳之地。

鬼子匆匆行至于此,察觉到路窄势险,先派一个连队的兵力试探性前进。这股鬼子进入抗日军伏击圈里,指挥官一声令下,顿时枪声四起,山两侧的机枪火力如暴风骤雨般倾泻而出,封锁了敌人的进退之路;手雷如雨点般落入敌群,炸得敌人鬼哭狼嚎,整个山谷硝烟弥漫、杀声四起。不到一个小时,鬼子被全部歼灭,其余鬼子见势不妙,向高桥方向仓皇逃窜。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振奋人心,后来人们把“打劫山”改为“打日本山”。爷爷也亲眼目睹这场战斗,仇终于报了,心中无比畅快。

责编:刘涛

一审:刘涛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