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与价值重构——2024年度湖南新闻奖作品对县级融媒体的启示

黄柏青 罗丽婷     2025-09-02 17:30:22

文/黄柏青  罗丽婷

县级融媒体作为连接中央与基层、政策与群众的重要枢纽,其创新实践与价值重构对巩固主流舆论阵地、提升基层传播效能、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治理和国家乡村振兴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以2024年度湖南新闻奖县级融媒体组一等奖作品为实证,通过文本分析与案例研究,深入剖析县级融媒体在内容生产、技术赋能及社会治理等维度的创新路径,挖掘其对县域媒体发展的示范价值与实践启示。

一、内容创新:在地化叙事与主流价值的耦合

县级融媒体发展必须立足区域特色,处理好融媒体与地方文化情景的复杂关系,使融媒体与地方化实践深度融合,即融媒体在地化。“在地”指向清晰明确的地方、文化位置以及特定位置的群体或个体,他们始终是地方实践的主体;而“化”就是地方内外相互作用以及变化过程。县级融媒体在新闻叙事中要转变过于习惯运用宏大的或者同质化的叙事视角,更多地使用“在地化”叙事,以适应区域用户生活习惯和兴趣所在。即融媒体新闻作品的“在地化”叙事需要将本土元素融入国家发展大潮,以地方视角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澎湃动力,从身边的故事展现国家重大战略的民生情怀,让媒体成为当地文化传播、经济发展和基层治理的重要部分。县级媒体通过深耕本土资源,将地方性知识转化为情感共鸣的载体,从而构建起具有地域认同的情感共同体。这种叙事策略打破了宏大叙事的抽象性,使主流价值通过具体可感的在地事件实现“软传播”。

(一)微观视角的宏大叙事

在一等奖作品中,创作者大多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论,通过构建“微观切口—具象叙事—价值升华”的逻辑链条,实现主流价值的有效传播。选取具有地域特色的个体、事件或场景作为叙事载体,将国家战略、社会议题等宏大主题拆解为受众可感知的生活片段。新闻特写《90后种粮大户陈帅宇:我会在这条路上继续干下去的、而且越干越有劲!》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与90后青年农业人的互动场景,展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青年返乡创业的热潮。报道中“良种、良机、良法”等地方农业实践的呈现,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象为乡村返乡青年个体的奋斗故事,实现了微观叙事与宏观主题的有机统一。新闻专题《巴拉和她的“李妈妈”》讲述了西藏玉麦乡第三代守边人巴拉和湖南援藏医生李曼婉之间的“师生情”“母女情”。李曼婉与巴拉的故事从微观层面指向湖南对口援藏成效显著,却也宏观指向了汉藏人民情感的联结,以及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价值认同。《208件代表建议“回炉”再办》聚焦衡阳市人大代表建议“回炉”再办机制,展现基层治理中的制度创新。《清溪村——新时代山乡巨变》系列报道同样聚焦微观细节,以“文化振兴”为切入点,记录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落实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具体要求。报道以纪实手法捕捉村庄在“文化、生活、生态、基层治理、产业、道理建设”等方面的巨变,并以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呈现,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底蕴,让主流价值在地域文化的烘托下更易被受众情感接受和价值认同。

(二)地方文化符号的运用

“地方性”是县级融媒体区别于其他级别媒体的显著特征,这种特质不仅体现在内容选题的在地化,更深入渗透于传播符号的构建与文化记忆的激活之中。从传播学视角来看,方言元素、特色习俗、地理标识等都能成为县级融媒体展现“地方性”独特的文化符号。一等奖通讯《一个“垸”,浓缩了人与自然的“相爱相杀”》中,“垸”这一地域概念贯穿始终,文中“防汛扒口子”“退田还湖” 等方言表述与洞庭湖区特有的“垸田农业”生产方式相结合,既还原了当地居民与水患抗争的历史记忆,又展现出洞庭湖区“垸”对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贡献。类似地,《“锰三角治理”入戏,老麻看到老马哭了!》以湘西“锰三角”地区治理为背景,故事原型老麻落泪为切入点,并在“矿老板转型茶老板”的主线情节中融入地方习俗,使环境污染治理这一严肃主题充满乡土气息,同时也反映出生态文明理念在湖南省各个县乡的落地生根。通讯作品《春到清溪》探访了“乡村振兴文学样本”湖南益阳清溪村的变化,通过“周立波故居”“山乡巨变陈列馆”等地理标识,将文学经典《山乡巨变》的叙事场景与当代乡村振兴实践相勾连,展现了地方文化生态的勃勃生机。方言、习俗、地理标识等地方文化符号构成县域融媒体的核心传播要素。这类符号通过在地化表达体系,将主流价值解构为符合基层受众认知逻辑的具象化内容。当“乡音”讲述政策理念,“地标”承载发展成就,“习俗”映射时代变迁,地方文化符号即可成为主流价值传播的有效载体,既消解传播隔阂,又增强情感共鸣,让宏大主题在乡土语境中落地,实现主流价值观在地方的广泛传播与深度渗透。

(三)地域情感的心理联结

在县级融媒体的传播实践中,地域情感的唤起构成其凝聚基层共识、强化舆论引导效能的重要路径。从传播心理学视角来看,人类对特定地域的情感投射与身份认同,本质上是基于地理空间、文化记忆与社会实践的多重交互。县级融媒体的内容创作要抓住受众的地域认同,增强叙事的情感化、沉浸式,有效提升信息传播的覆盖率与影响力。作品《大湘西,好靓——香港张家界直通高铁首批旅客抵达》以张家界至香港高铁开通为契机,记录了首批香港旅客在抵达张家界的列车上的欢乐场景,构建起“大湘西”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情感纽带。张家界导游流利的粤语招呼,唤起受众对“湘港一家亲”的情感认同。类似的获奖作品还有《湘黔两地共办乡村小学 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它记录了湘黔边界一所两省共办的乡村小学中校内活动与上下学,唤醒了大家对于偏远地区教育状况的关注,报道在教师节这样特殊的日子播放引发强烈共鸣,得到网民们的肯定和称赞。《洞庭之恋・候鸟篇》系列报道则以洞庭湖候鸟保护为主题,作品中“候鸟守护者”的地方群体形象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流价值形成共振,更将地域经济转型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叙事熔于一炉,唤起湖南人对“母亲湖”的情感归属。

二、技术赋能:跨媒介传播的生态构建

“跨媒介”理论根基可追溯至亨利・詹金斯的“融合文化”理论。詹金斯强调“媒介融合不是技术层面的合并,而是一种文化实践”,指不同媒介平台通过内容流动、用户参与和产业合作形成相互依赖的系统。后续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跨媒介叙事”,即通过不同媒介载体分发互补性内容,构建完整叙事体系,进一步丰富了“跨媒介”的内容维度。“生态”源于生物学,被引入传播学后形成“传播生态”理论,强调传播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依赖与动态平衡,其核心是构建一个包含多元主体、技术架构、内容生态与反馈机制的可持续系统。在数智时代下,各级媒体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跨媒介智能技术群,实现从生产、传播与反馈的全流程转型,重塑新闻传播的底层逻辑与运行机制,推动传播生态向智能化、协同化方向演进。

(一)内容生产数智化

近年来,在AIGC、VR等现代科技的深层赋能下,主流媒体实践的底层逻辑开始向技术整合方向转变,技术融合成为内容生产的根本驱动。县域融媒体应该紧跟主流媒体的步伐,提升数智化生产能力,重塑内容生产范式,实现内容生产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单一形态向多元融合的跨越升级,提升新闻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电视新闻专题《“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让中小学思政课“活”起来》深度融合航拍、VR与短视频技术,呈现沉浸式的研学场景,研学地点还通过数字化展陈、微课教学等形式展现课程的创新性,作品通过可视化数据展示活动规模,增强新闻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另一则报道《VR 长图丨登上这辆红旅云巴,穿“阅”湖南省“最美农村路”!》从作品名称上就体现了创作者对新技术的运用。作品融合音频、视频、弹窗等多种媒介元素,通过 VR 技术构建交互式长图,将湖南省“最美农村路”沿线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红色景点进行全景式呈现。用户在手机端滑动屏幕,就能360°全方位浏览沿途的秀丽风光,点击长图中的热点标识,即可触发景点介绍短视频,实现“VR 场景沉浸式体验+图文深度解说+视频特写补充”的多维内容展示,兼顾了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的双重艺术表达,全网浏览量超过10万+,成功将地方交通资源转化为红色文旅IP,不仅提升了最美农村路的知名度,还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此外,通过对获奖作品的分析,部分新闻创作者使用了AI等现代科技辅助新闻内容生产,运用语音识别技术自动生成方言字幕或者多语种字幕,解决语言障碍问题,让新闻既能“传下去”又能“走出去”。这次湖南省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中的国际传播类作品也给予了县级融媒体作品创作很好的启示。比如国际传播类获奖作品中的《驾梦向前:我在尼日利亚开城铁》在芒果TV和芒果TV国际(Mango TV)同步播出,以8种界面语言和17种字幕语言覆盖了195个国家和地区。《湖湘有戏·看戏(双语)丨湘剧演员高桌下腰,网友:孙二娘这腰是装了弹簧?》则聚焦湘剧这一湖南传统戏曲艺术,在记录湘剧演员表演与采访过程中,演员们使用湘方言讲述湘剧的历史、表演技巧以及自身的从艺经历。团队借助AI技术,将湘方言转化为中文字幕,并进一步生成英文字幕,打造双语视频内容。该作品在国内外视频平台发布后,凭借精彩的表演与双语字幕的呈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观众,有效推动了湘剧这一地方戏曲艺术走向世界,实现了湖湘文化的跨语言、跨地域的传播,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传播渠道多样化

在数字技术驱动的媒介融合进程中,新闻传播渠道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与立体化特征。新闻媒体的传播渠道除了依靠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形式外,已不断向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延伸,使得新闻从单项线性传播向互动生态传播的转型。报道《乘着“复兴”话复兴》通过八省(区)广播端、新媒体端和学习强国等平台推出音频、图文、短视频等形式多样的传播内容,湖南电台还联动广铁集团长沙客运段共同推出“庆国庆话复兴《乘着‘复兴’话复兴》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分享会”。报道相关短视频内容还得到湖南广电新媒体联盟特别推介,在湖南66家广电新媒体联盟成员单位统一发布,覆盖收视人群超2亿。多家媒体平台的多种形式报道,让新闻更迅速更便捷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极大地扩大了报道的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广播系列报道《懂你的人!温暖的城!》除了采用基本的广播报道以外,还以“新闻播报+现场报道+广播访谈+新闻短评”的混合形式传播,以及推出了10多条碎片化短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推送。广播的深度叙事、短视频的视觉冲击、社交媒体的联动传播,使“城市温情”主题突破地域圈层,全网累计阅读量上亿次,推动“温暖城市”成为社会情感共鸣点。《留学中国》不仅在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推出双语短视频报道,还在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越南、肯尼亚、巴西等海外媒体转载,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展现了中国对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以及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

(三)传播效果可视化

在县级融媒体创新发展的进程中,技术赋能往往成为关键驱动力,传播效果量化则是衡量技术应用成效的重要依据。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新闻作品效果量化呈现不再是难题。县级融媒体新闻创作者要与时俱进,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作品数据分析,捕捉用户收视偏好和习惯,及时调整创作形式和内容。比如,《马王堆・岁月不朽之“惊世”》是由芒果TV在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这个特殊时间节点推出的新闻专题系列,受到了观众极高好评和热烈反响。作品在芒果TV全端播放量达1.4亿次,收视排名非剧类项目同时段省级卫视第一。该作品社交媒体热度相关话题阅读总量破1.7亿,全端热搜超72个。县级融媒体平台可以通过搭建多维数据监测体系,将播放量、收视时段、用户停留时长、互动评论等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表与热力图谱。通过数据直观呈现传播效果,更形成对新闻创作的精准指引。例如,通过分析用户在不同段落的观看留存率,创作者发现涉及文物三维复原展示的片段用户停留时间显著增长,由此在后续作品中加大VR技术的应用,强化沉浸式叙事;基于评论关键词提取与情感分析,创作者识别出用户对考古幕后故事的浓厚兴趣,进而调整内容结构,增加专家访谈与考古过程纪实比重,实现内容与用户需求的深度契合。此外,用户在芒果端还能对每集作品进行点赞和评论,创作者也可以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

三、社会治理:基层舆论引导的机制创新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下,基层社会治理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社会稳定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县级融媒体作为扎根基层的主流传播力量,以其贴近性、在地化特征,深度嵌入基层治理场域,通过机制创新探索舆论引导新路径。

(一)社会治理强化

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县域融媒体承担着舆论引导、民生服务等多元社会功能。其凭借地缘与人缘优势,通过基层调研与权威发声,成为凝聚基层共识、稳定舆论生态的“风向标”;并且依托技术赋能与服务融合,构建起连接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连心桥”。县级融媒体要想提升在基层的关注度,首先就要加大对基层的关注度,通过各种途径听取民生从而俘获民心。此次一等奖获奖作品中许多与民生服务有关,县级融媒体介入社会生活,有利于构建“群众爆料—记者调查—部门响应—结果公示”的闭环流程,实现舆论监督与问题解决的深度融合。《“无事不扰”也是减负》聚焦地方民营企业面临的行政干预问题,真实反映基层呼声,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新闻《新建道路通而不畅,“堵”在哪?》报道了《为民热线》记者在接到市民投诉后针对城市道路问题展开调查,有力促进了问题解决提速增效。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出民众舆论监督与媒体报道发声对社会民生问题解决的重要作用。还有获奖作品《预付式消费,想说爱你不容易》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引发网民们在各大平台对于“预付式消费”的热议,反向推动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模式。

(二)体制机制创新

为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县级融媒体可以建立“融媒体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的协同机制,实现信息传播与行政效能的双向赋能。《网上群众工作部:媒介化治理的本土实践》这一作品深入剖析了媒介化治理在地方社会治理中的实际应用和创新机制。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文章提出一系列新的社会治理理念,还构建了“民呼政应”机制,为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业务范式。

除此之外,媒体平台还可以设置“舆情预警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识别评论区关键词,提前介入社会潜在矛盾,充分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新媒体评论《对民营经济的宽容,就是对我们自己生活的呵护》中,红网敏锐察觉到长期存在的对民营经济的偏见和歧视,即将由线上爆发的网络攻击向线下蔓延时,迅速向评论作者约稿,及时纠正社会舆论错误认知,有效避免了矛盾升级。

(三)主流价值引领

在基层社会治理场域中,县级融媒体作为价值传播的重要载体,应该充分挖掘老百姓身边能体现主流价值的“小人物”和热点事件,引发基层民众的情感共鸣。特等奖作品《优衣库不使用新疆棉花,又有人在逼我用脚投票》针对“优衣库事件”第一时间发表观点,明确中国人民支持新疆棉的鲜明立场和态度,彰显了中华民族大义,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县级融媒体除了要抓住热点事件外,还要深入群众,发现身边“小人物”的大情怀。电视新闻《“何铁花”的守护》报道了检察官何秋花的事迹,向社会传递了司法公正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理念,展现了基层公检法人员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重要作用。《新邵:17岁农村少年的“火箭梦”》不同于其他大部分新闻,而将关注度聚焦于一个农村少年,向社会展示了新时代青年勇敢追求科技梦的故事,为正在追梦或者深陷迷茫的年轻人指明了方向。这些获奖作品都为新时代县级融媒体在基层社会治理场域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结语

县级融媒体作为连接中央与基层的重要纽带,其创新发展之路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更是扎根县域实际、服务群众需求的使命担当。从内容上的在地化叙事与主流价值耦合,让宏大主题在乡土语境中落地生根;到技术赋能下的数智化生产、(下转第009页)(紧接007页)多样化传播与可视化效果呈现,为信息传播注入新的活力;再到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强化、机制创新与价值引领,彰显媒体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湖南省县级融媒体的创新实践已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县域媒体发展图景。

展望未来,县级融媒体需持续以内容创新为核心,不断丰富在地化叙事的内涵与形式,让主流价值传播更具感染力;以技术赋能为支撑,进一步提升数智化水平,让传播渠道更畅通、效果更显著;以社会治理为己任,深化机制创新,让媒体服务更贴近群众、更贴合基层治理需求。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自媒体时代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影像传播及价值导向研究》(项目编号:19YBA025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黄柏青系长沙学院马栏山新媒体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罗丽婷系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