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2 12:30:55
在慈利县五雷山下的青山绿水间,102岁高龄的抗战老兵胡建坐在木椅上,目光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他的故事,将我们带回到那段救亡图存的烽火岁月。

溇澧河畔的少年壮志
胡建出生于1923年。15岁那年,他考入当时一年只招一个班的慈利中学。在校期间,抗日救亡的信念如种子般深植心中。至今,他仍能完整唱出慈利中学的校歌:“溇澧萦回,汇洞庭兮茫茫;山水钟灵,英才荟萃于一堂。青年是民族之奇葩,时代之朝阳;练志、练胆、练识,爱国、爱民、爱乡……”
抗战烽火燃遍大半个中国之时,胡建的哥哥胡介初选择从军,后在浙江丽水抗日战场上牺牲。这一噩耗,更加坚定了少年胡建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决心。
1939年11月,一架苏联战机降落慈利放马洲,成为胡建难忘的记忆。“飞机在慈利上空盘旋很长时间,飞得很低。”他清晰记得三名苏联飞行员在慈利街上购买物资的场景。更难忘的是次日,他亲眼目睹6架日军战机追击而来,四处搜索苏军飞机,并对着停放区域轮番轰炸。
“怀孕的妇女被炸死,胎儿都炸出来了……我捡到的弹壳有这么长。”至今,他仍清晰记得当时的惨状,用颤抖的双手比划着,“那一次被炸死好几个人。”
初中毕业后,19岁的胡建经同学介绍,到澧慈师管区担任文书。目睹壮丁“一个接一个”被押送的惨状,他不愿留在风气败坏的部队,毅然投考74军干部训练班。在这里,这名文弱书生扛起美式火箭筒,握紧冲锋枪,以毕业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证明了自己——昔日的学子,已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雪峰山下的铁血考验
1945年春夏之交,胡建以排长身份参加雪峰山会战。他所在的74军奉命驻守武冈城外一处古塔据点。
“团长命令我们死守一个月。”回忆起那段经历,胡爷爷目光如炬,“这座宝塔并不正,有大约15度的倾斜。”他用点香计时,安排士兵分批值守,自己每隔一个时辰就巡查岗哨。
在这里,他想了很多:国家的战事、为民族捐躯的哥哥,以及如何指挥守塔。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知道,这座宝塔在日军进攻下“可能经不起一炮,便会灰飞烟灭”,但他心中只有“死守一个月”的命令。他和战士们在宝塔外围挖掘了一圈壕沟,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虽然日军最终未从此处进攻,但两个星期的坚守见证了中国军人的忠诚。撤退时,他带士兵黑夜急行军三十里,终于在破晓前追上大部队。
在这场战役中,胡建和无数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筑起雪峰天险,最终迎来日寇投降的胜利时刻。

永不磨灭的历史印记
“我们当兵不是为了当官发财,就是为了不让日本人欺负中国人!”作为雪峰山会战的亲历者,他的故事成为抗战历史研究的活档案,那些丰满的细节,让教科书上的文字变得有血有肉。民间抗战老兵组织多次登门拜访,将他的口述整理成珍贵史料。
如今,胡建在家乡安度晚年,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已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他用自己的青春见证了中华民族最艰难的时刻,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家国情怀。
每年抗战胜利纪念日,总有青年人来听胡建讲述战斗故事。他总会嘱咐大家:“要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年代,把国家建设得更强大。”
当记者与胡爷爷交谈时,102岁高龄的他还情不自禁地唱起《大刀进行曲》,声音铿锵有力,“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
记者将镜头对准他,眼前那张脸布满被时光雕琢的沟壑,记录着历史的风雨,眼神或许因年迈略显浑浊,但望向远方时仍透着坚毅,那是历经战火淬炼出的不屈。
这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抗战老兵,用他跨越世纪的人生历程,诠释了民族气节与家国情怀。他的故事,正如溇澧河水般奔流不息,永远激荡在后人心中。(梁山泉 王芳 廖雯 周静)
责编:高甜甜
一审:高甜甜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