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调研进行时,虾行湖湘助农兴——茶陵县洣江街道选调生调研欧江村小龙虾产业发展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2 10:46:1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杨挺 邓雨薇

开展国情调研是促进选调生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提升本领的重要途径5月至8月,茶陵县洣江街道选调生组建国情调研组,多次走进欧江村,小龙虾养殖赋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为主题,调研小龙虾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目前已开展实地调研5次,访谈调查8次。

村干部+新农人,揭秘小龙虾背后的返乡创业故事

“90村干部吴晓龙是调研组访谈的重点对象。20175月初,欧江村两委换届,在老书记的多次鼓励下,90后青年吴晓龙毅然返乡参与竞选,成功被选举为党总支委员。毕业后辗转益阳、浏阳、长沙几个地方,虽然赚了点钱,但总觉得少了点归属感。乡亲们看得起我,我也正想回家乡干一番事业咧!吴晓龙笑着回忆道。

一边做好村务工作,一边寻找致富门路。吴晓龙利用三年时间摸清村情,全面调研村内土壤、水利条件和县内农产品市场最终锁定小龙虾产业。和妻子商量拿出10万元启动资金用于流转土地、养殖小龙虾。

创业前期总是充满了挑战,因为天气、技术各方面原因,他在20212022两年共亏损5万多但他没有气馁,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及时总结龙虾养殖、售卖各周期情况,终于在2023年转亏为盈,获利8万余元,赚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目前,小龙虾产业逐渐步入正轨,晓龙哥的小龙虾在周边龙虾圈子里打响了名声同时吴晓龙的创业故事也激励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干事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新农人力量。

小龙虾+生态稻,探索稻虾轮作带来的致富先机

清晨的欧江村上栗陂虾塘,水波粼粼,地笼起落。调研组穿上捕鱼裤,与农户一同收笼、分拣,体验稻虾轮作的田间实践。

虾季收完再种稻,一块田两份收入。吴晓龙介绍,他流转50多亩农田,养殖小龙虾40余亩(水面积33亩)——3月至7月养虾,8月至11月种稻。年产小龙虾超9000斤、水稻四五万斤,年产值合计超16万元,同时还带动十余名村民临时就业。

选调生邓雨薇感慨道:养殖小龙虾对土壤、水质条件要求高,欧江村采用稻虾轮作的模式,实现绿色循环种养,生态友好、稻虾共赢,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呀!

稻虾轮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实现了生态循环。水稻净水、龙虾肥田,在这种模式下产出的小龙虾肉质紧实、稻谷绿色无害,广受喜爱、销路畅通,稻虾轮作成为撬动欧江村生态农业致富的金钥匙

新机遇+新挑战,聚焦小龙虾养殖产业的发展难题

目前,欧江村小龙虾养殖产业站在扩大规模、延伸链条的关键节点,这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这次国情调研就是要摸清问题,协调解决,助推小龙虾产业进一步发展。欧江村党总支书记助理杨挺表示

现阶段,小龙虾产业发展主要面临3个问题:一是土地流转制约。欧江村除现有的已流转土地外,其他土地分布过于零散、水利条件良莠不齐,流转压力大。二是抗风险能力不足。县内还未推行小龙虾政策性保险,龙虾产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养殖户承担风险大。三是技术人才短缺。在小虾养殖病害处置、种草进苗、水质调节等关键环节缺乏科学系统的技术指导,养殖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洣江街道国情调研组积极建言献策,好产业发展一线和上级部门间的“传声筒”。一是整合土地破制约。调研组积极与街道国土部门对接,努力通过调整、置换等方式统一规划、化零为整,降低流转难度。二是落实政策强兜底。一方面协助做好返乡创业补贴等产业扶持性政策的申报,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级部门反馈,推动养殖类保险、灾后补助等政策落地生根,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多方学习育人才。建言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搭建养殖大户学习交流平台,同时利用线上信息化优势,及时推送相关技术课程,多渠道强化人才培养。

后续,洣江街道选调生国情调研组将持续关注龙虾产业发展,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深耕基层、久久为功,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责编:刘韵霞

一审:刘韵霞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