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2 07:56:4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肖叶飞 吴多梅 李蓓蓓
邵东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玉竹、生猪两大特色产业为核心,创新构建“种养循环、全链融合”发展模式,通过资源禀赋挖掘、生态价值转化、科技赋能增效与联农带农共享,实现了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机统一。
立足资源禀赋,筑牢产业根基。资源禀赋优势。邵东市拥有“中国玉竹之乡”“全国生猪调出大市”称号,具备2000余年的中药材种植历史与成熟的畜禽养殖体系,为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产业规模领先。玉竹种植面积8.6万亩,年产量11.7万吨,加工量占全国75% ;“邵东玉竹”作为地理标志产品,多糖含量10.36%,出口东南亚等10余国,出口量全国第一。生猪年出栏85万头,建成22个国家级产能调控基地,规模化养殖率超9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空间布局优化。形成“一核两区一带”产业布局:核心区开展综合管理与精深加工,玉竹中心年交易额全国中药材市场第四位,生猪加工基地年处理60万头;两区实现标准化种植与粪肥还田高效衔接;一带应用智能技术推动产业向集约化、数字化转型。
创新循环模式,释放生态价值。闭环模式构建。针对传统种养分离导致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产业园构建“生猪养殖—粪污肥料化—玉竹种植—残渣饲料化”闭环循环模式,实现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双向效益提升。生猪粪污经专业化处理后,90%以上可转化有机肥,玉竹亩产增10%-15%、多糖含量增20%,化肥减55%、成本降20%-30%;玉竹残渣发酵为生猪饲料添加剂,减少抗生素使用、提升猪肉品质,形成“以养肥地、以种促养”的良性循环。保障机制完善。3处粪污堆沤场(年产有机肥3万吨)、21个粪肥监测点,建立“主体收集+集中处理+农户付费”还田机制;2024年畜禽粪污利用率97%、秸秆利用率90.3%,成为全国绿色循环农业试点县。
全链融合赋能,提升产业能级。精深加工增值。玉竹产业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开发玉竹茶、药膳汤包等50余种深加工产品,建成医药产业科技园,加工产值达40.35亿元。加工转化升级。生猪产业形成“育种—养殖—屠宰—加工”完整产业链,开发腊肉、调理肉制品等20余类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5%。物流品牌协同。依托“南国药都”市场+星沙物流园,覆盖全国80%县(市、区)物流网,玉竹电商年销超3000万元;“邵东玉竹”入选“湘九味”,生猪获21个绿色食品认证,构建“线上+线下”“国内+国际”营销格局。
科技赋能增效,夯实发展支撑。产学研深度合作。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建成国家级中药材专家服务基地、生猪健康养殖工程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个,累计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技术创新提质增效。玉竹领域,应用智能切片机、烘干机使加工效率提升100倍;生猪领域,推广数字化饲喂、疫病预警系统使养殖效率提高30%。智慧农业加速落地。搭建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部署物联网设备500余台(套),实现玉竹种植、生猪养殖全程可视化监管。目前,园区高标准农田占比达51.3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55%,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65%。
联农带农共享,激活振兴动能。多元带农模式。创新推出“八种联农带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订单收购等方式,推动农户深度嵌入产业链,共享发展成果。增收成效显著。天宏药业等企业与1.2万户农户签订玉竹种植订单,种植户户均年增收1.8万元;宝东农牧等企业吸纳脱贫劳动力1400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2600元。2024年,园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达18.98万元,85%的农户通过“租金+薪金+股金”实现多元增收。
下一步,邵东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将持续深化绿色循环发展模式,计划到2027年实现总产值120亿元、带动就业11万人,全力打造全国玉竹全产业链创新高地和生猪绿色养殖典范,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邵东经验”。
责编:郑丹枚
一审:郑丹枚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