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镇东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2 07:02:30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通讯员 朱川湘
名片
邓验,汉族,1984年6月生,现任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课系主任、教授,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获评湖南省首届最美思政课教师,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等荣誉。近三年来,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奖项5项;她本人出版教学专著1部,被20余所高校采用为教学参考用书。
故事
“邓老师,最近论文写作压力很大,想跟您聊聊……”9月1日,邓验在办公室耐心听学生倾诉困惑。记者环顾办公室,除了标配的办公桌,一张白桌格外显眼。
这张白桌上,摊过无数份修改打磨的实践报告,也承载过考研失利学生的泪水,更见证过无数次从迷茫到坚定的蜕变。“这是特意为学生准备的,谁有困惑随时来,哪怕只是想坐会儿,我都在。”邓验说。
这一画面也映照着她13年深耕思政教学一线的深衷:始终对教育初心如磐,对育人使命笃行,用陪伴与专业将“教师之美”融入每一寸教学时光。
红土育初心,让思政课与学生“同频共振”
1984年,邓验出生在湘潭。童年最鲜活的记忆,是跟着父母去韶山、先烈故居追寻伟人足迹。那些厚重的红色底蕴,在她心里埋下了传承的种子。“听着革命故事,总觉得心里有使命感在发芽。”
这份悸动,让本科读英语专业的她,在硕士阶段毅然转向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博士、博士后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2012年从中南大学博士毕业后,她毫不犹豫踏上高校思政讲台:“思政是神圣的,它不仅能自我约束,更能用思想的力量影响他人。”
作为大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被邓验视作“第一粒扣子”。她说,“若是‘扣不好’,将会影响学生后续对整个思政体系的认知。”4000多个日夜,她以“匠心”打磨课程,探索出“四梁构架·八柱强筋·专业合体”的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颠覆了许多学生对思政课“枯燥”的刻板印象。“精致”“有趣”“深刻”,是邓验课堂的主旋律,她总能将学生从“低头刷手机”拉回“抬头听讲课”的专注状态。
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基层一线……邓验大胆创新思政课方式,她坚信思政课要打破“小课堂”与“大社会”的壁垒。她带领工科生感受湖湘智造,指导艺术生演绎“半条被子”的温暖故事,携手思政与编导学生共创乡村振兴微电影……
“思政课不是空洞的道理,要让学生觉得‘这和我有关’。”邓验道出了她的教学秘诀,当思政与专业、时代同频,真理便成了点燃理想的火种。
深耕付真心,全力托举学生成长
“考研院校该怎么选?”“这篇实践报告请您再看看”……深夜,邓验的微信总在闪烁。即便再忙碌,她也愿花时间陪学生聊考研择校、人生规划,帮迷茫学子捋清思路。对她而言,课堂之外的陪伴,是思政教育的延伸。
这份牵挂也藏在她牵头的“教学相长成长营”中,这也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在这里,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参与“马克思的大学生活”主题分享;师范生能得到教学技能培训;甚至毕业多年的学生,还会回来和她聊工作困惑。
普通话曾经不标准的学生邓郭欢,因邓验一句“你的想法有价值,我们一起把它好好表达出来”而重拾信心。此后,邓验逐字修改他的演讲稿、陪练演讲细节,鼓励他参加“挑战杯”。如今已工作的邓郭欢谨记邓验老师的赠言“无愧于心做好每件事”,并将之奉为人生的信条。
2020年9月,邓验迎来了一次严峻的考验。长期备赛让她突发腰肌劳损,疼得无法翻身,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只能临时住在病房走廊。可彼时,她正备战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这是湖南师范大学首次有人闯入该赛事的国赛,机会难得,她不愿轻言放弃。
病房里,她打着点滴仍在键盘上敲字改稿;在家里,她直躺在硬板床上,让家人举着电脑便于她修改700多页的PPT,举电脑的人换了三拨,她仍保持着同样的姿势;她还绑着腰封一遍遍试讲决赛讲稿;23.7万字教案、20份决赛讲稿、700多页课件……是她精益求精的见证。
正是这份咬牙坚持,让她收获了竞赛佳绩。2018至2021年,她包揽三大国家级教学竞赛国奖,成为湖南首位获此成就的思政教师。近三年来,她紧扣时代脉搏持续更新教学内容,累计撰写教案百万余字,每学期更新30万字,“教案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这句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正是她教育初心的生动写照。
她的思政课堂还延伸到社会:为13万师生讲“云端思政课”,培训全省新思政教师。2025年,她的实践育人案例入选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教材建设培育项目,成为湖南省属高校唯一入选项目。
13年耕耘,邓验以专业与赤诚践行“照亮学生”的初心,既彰显“教师之美”,更让“思政之美”辐射深远,不断在三湘大地续写育人新篇。
责编:戴蓉
一审:唐煜斯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