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荣光 澧水长歌 | 远征军老兵李祖军:半生戎马写忠诚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1 23:27:33

远征军老兵李祖军:半生戎马写忠诚

“不朽荣光 澧水长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寻访张家界籍抗战老兵”系列报道之三

八十年前,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他走出大山,参加中国远征军,远赴印度受训,亲历缅北反攻与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半生戎马写就血色忠诚。如今,在桑植县澧源镇洋公潭村的家中,95岁的李祖军身着白色马甲,头戴“抗战老兵”帽,听着红色歌曲,安享和平生活....

李祖军,1930年出生,张家界桑植县人,曾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那段浸染着血与火的峥嵘岁月里,为民族存亡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少年投戎:14岁负笈远征,丛林砺剑卫家国

1943年,烽火漫天、血雨腥风,日军逼近常德。在桑植县的土家吊脚楼里,年仅14岁,正在上学的李祖军,受到老师抗日宣传的感召,毅然报名参军。他虽然年纪小,但因为有文化,部队顺利接收了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怀揣报国之志的少年李祖军,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不久便背着背包,带着保家卫国的满腔热血,坐上运输机到印度兰姆伽接受训练。这个连县城都没去过的少年,就此踏上了抗日从军报国的征程。

“教官是美军,说我们有文化,接受能力快,教我们步兵战略战术,同步配备翻译官......早上起来跑步、训练射击、刺杀、攀登”,李祖军回忆着在印度兰姆伽受训的场景。受训的三个月里,李祖军学习了在野外没有星光、指南针的情况下开展自救,保全性命,也曾被教官盯着吃蛇、蚯蚓,夜晚学习凭树皮厚度、石头青苔辨别东西南北方向。长达三个月艰苦的训练,李祖军全靠“报效祖国”的意志支撑。

浴血疆场:从缅北丛林到长津湖战役,弹痕作勋章

“打胡康河谷战役的时候,我在特务连,那仗打得太惨烈了!”谈及战斗经历,李祖军的声音不自觉提高。胡康河谷遍布原始丛林、沼泽与湍急河流,“树上长筋,筋上长树”,环境错综复杂。战斗中,战友们有的在树上居高临下射击,有的在树下丛林隐蔽突袭,而日军也非等闲之辈,随时从暗处发起攻击。“那场战斗死伤好多人……” 话到此处,老人的声音不由低沉下来。

胡康河谷战役后,李祖军又接连参与密支那战役,并参加解放军,参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从抗日战场到解放战场,他的军装被鲜血硝烟浸染,也在战火中淬炼出钢铁意志。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思想觉悟,主动请缨赴朝,参加第二次战役并亲历长津湖战役,担任通信兵。

“冬天的朝鲜冷到骨头里,脚指甲冻掉了,鞋子几天脱不下来。好多战友遭遇了截肢,冻死了2万多人......”李祖军记得,当时战场上的电线被炮火炸毁,他需要将作战命令从师部送往团部,全程都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当被问及是否怕死时,李祖军连连摇头:“根本顾不上考虑生死。”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吃了早饭不一定有晚饭,敌机随时低空扫射、轰炸。”有敌无我,有我无敌,”是他坚守的信念。李祖军深知,保国才能卫家。

由于年事已高,李祖军的记忆已不再完整,战场上的伤痕,是他最珍贵的勋章。一次执行侦察敌火力任务时,敌人的子弹击穿了他尾椎骨附近的部位,飞溅的流弹还意外触发了他枪支的枪栓,导致自己枪膛里的子弹射入自己体内。采访中,李祖军撩起衣物,当年的弹痕依旧清晰,那是战火在他身上刻下的深刻印记,也是他对家国忠诚的永恒见证。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李祖军告诉记者,年轻时由父母定好的婚约,也因保家卫国,他主动告诉未婚妻另嫁他人。

归乡守心:投身建设传家风,口琴一曲寄思情

1952年回国,1955年3月复员回乡,李祖军结束了12年的戎马生涯。脱下军装的他,依然以满腔热血投身家乡建设,在县新华书店工作,响应政府号召创办制糖厂。在子女教育上,他严格要求后代“不拿公家一针一线,要为老百姓服务。”“国家强大,百姓才能幸福。”他常指着身上的伤痕教育子孙:“这‘勋章’提醒我们,和平不是天赐,是用生命换来的。”

“只要老百姓日子过得好,就是我最大的希望。”时光荏苒,硝烟散尽,昔日立志以身报国的年轻战士,如今已至耄耋。李祖军育有五子,其中三子继承父志参军报国。面对记者,他从旧木箱中取出一个铁盒,里面珍藏着沉甸甸的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还拿出陪伴多年的口琴,颤巍巍地放在嘴边,现场吹奏了一曲《歌唱祖国》,琴声穿越时光,仿佛将人带回那个烽火年代.....

记者手记

从澧水河畔的吊脚楼到异国他乡,从抗日战场到解放战场,从青葱少年到耄耋老人,李祖军用一生诠释“一寸山河一寸血”“有国才有家”的铮铮誓言。他的故事是一代中国军人的缩影——民族危亡时,他们以血肉筑长城;和平年代里,他们以信念铸忠诚。致敬!英雄老兵!

责编:高甜甜

一审:高甜甜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