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芦淞”

记者:谌孙爱 李支国 胡乐 杨凌凌 通讯员/罗金鹏 宁翔   株洲日报   2025-09-01 19:48:06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株洲芦淞区与抗日战争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
88年前,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爆发,因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而得名的“芦淞”二字穿越历史烽烟而落户株洲,成为永久的记号。
新中国成立后,芦淞人战天斗地、改革开放,勇闯高质量发展新路,书写了时代新篇。
本报特策划推出年度大型主题宣传特别报道《何以“芦淞”》,从芦淞这个视角,以“抗战—合作—繁荣”的报道逻辑,链接历史与当下,展现伟大的抗战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与传承。

山河入梦,岁月当歌。

湘江东岸,京广铁路穿城而过,株洲发源地——芦淞区,这里距离日军投降之地芷江400余公里。

88年前,卢沟桥事变爆发,淞沪会战打响,日寇侵略的铁蹄肆掠,战争的枪声响彻华夏,全民族同仇敌忾全面抗日。这一年,株洲新建一条简易公路,人们感念国破家亡,以“芦淞”二字给路命名,刻下了全民抗战的集体记忆。

从此,芦淞路,芦淞桥,芦淞区,芦淞大市场,芦淞通用机场……在抗战精神鼓舞下,一个个“芦淞”名号,铭记着血泪历史,书写着发展新篇。

1954年的芦淞桥 株洲市档案馆提供

从抗战时期的衣不蔽体,到如今的“芦淞衣、天下服”;从民国时期的“弹厂难建”,到如今中小航空发动机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芦淞路上,有过太多的不屈与传奇。这条路,串起了株洲的昨与今,折射了新中国的兴与盛,见证了中国人民坚贞英勇、百折不挠、砥砺奋进的实践与探索。

0 1
一条路 一座桥 铭记那段不屈的历史

1946年的株洲街道图上,“芦淞路”“芦淞桥”已正式标注;1997年5月区划调整,株洲南区改名为株洲芦淞区,沿用至今。

但是,“芦淞”二字的最初面世,却是还在更早的抗日时期。

抗战伊始,前线武器装备极度匮乏、落后,国民党政府选址株洲董家塅兴建兵工厂,制造新式野炮及榴弹炮,新建2个炮弹厂、1个枪弹厂和1个动力厂,统称株洲兵工厂,时任兵工署炮兵器材科科长、德国留学生庄权受命负责筹备。1937年,一条5.3公里长的专用砂石公路建成,从工厂通往湘江边,运送生产设备与产品。此时,卢沟桥事变和淞沪会战相继爆发,庄权痛感国家山河破碎,感触良多,取“卢(康熙字典里,卢通芦)沟桥”和“淞沪会战”首字,将这条路命名为“芦淞路”。芦淞路经过的建宁港上,修建的一座公路桥,也被命名为“芦淞桥”。从此,“芦淞”二字,不仅成为株洲地理的标志之一,更成为株洲人家国情怀的寄托、血性担当的象征。

这条路,这座桥,见证了株洲兵工厂命运多舛

卢沟桥事变后,株洲铁路枢纽地位特殊,成为日军重点轰炸目标。枪弹厂在厂房尚未完全盖好的情况下临时投产,日产子弹4万发供应前线。前线战局急转直下,枪弹厂开工仅1个月,株洲兵工厂人员、9000多吨机器设备和原料转移到重庆。1947年,蒋介石发动内战,再次在董家塅兴建兵工厂,1949年4月底正式投产。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株洲兵工厂的人员、设备被强行迁往海南,残存破旧机床24台。如今,硝烟散尽,仅余凤凰山工业遗址。

这条路,这座桥,铭记着中国人民的血泪苦难

抗战时期,日军进犯株洲,港口街的大多数房屋、旅舍被夷为平地。港口街8号居民殷国雄的父亲侥幸从战争中活了下来,其他亲人无一幸免。78岁的殷老回忆,小时候,母亲常带着自己躲避日寇炸弹。有时躲在河边的石板下,当没有地方躲的时候,就往芦淞桥下跑,桥下藏着许多衣不蔽体的难民。“我们一直觉得,芦淞桥是我们的庇护所。”殷国雄说。

这条路,这座桥,也承载着老株洲人的乡愁

75岁的沈凌红,是芦淞区解放街的“老口子”,芦淞桥一带留下过她欢乐的少儿时光。“小时候,我经常在自习课时溜出来,沿麻石路,过徐家桥,跑到建宁街口的小吃铺,买又香又甜又糯的炸油坨吃。”沈凌红回忆,当时芦淞桥上,有很多来来往往的生意人,货担上载着各种好吃的零食。

现在的芦淞桥

如今,芦淞路经历了多次改造,变成了芦淞区的交通和商业干道。一座现代水泥桥,也取代了老芦淞桥。只有芦淞路和芦淞桥的指示牌,依然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历史。

02
一次中日合作 一家合资企业 见证开放包容的胸怀

豺狼来了有猎枪,朋友来了有好酒。

抗战时期,无畏的中国人敢于亮剑,浴血御敌。和平年代,热情的中国人开放包容,笑引四海宾朋。

引擎的轰鸣声在湘江畔回响,仿佛历史的留声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激荡中国市场的一池春水,世界最大的摩托车公司之一——日本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循声而来。彼时,位于芦淞区董家塅的株洲南方摩托正如日中天,技术、市场双翼齐飞。

这场相遇,是时代浪潮下跨越山海的一场双向奔赴。

雅马哈的目光投向株洲,看中的不仅是南方摩托的市场版图,更是中国制造业破土而出的生命力。谈判桌上智慧交融,车间里匠心互鉴,最终熔铸成“株洲雅马哈”这块中日合作的金字招牌。

这是最早一批落户株洲的外资项目,日方的核心研发能力与管理经验,为“芦淞制造”注入硬核基因。数据显示,1997年,株洲雅马哈就实现利税近4亿元。2011年销量创下纪录,年生产摩托达20万台,销售收入超10亿元。印证了“开放是催化剂,更是生产力”。

生产线上的螺丝,拧紧中日标准的差异;质检台上的游标卡尺,丈量着精益求精的共识。一位老员工回忆:“日方专家手把手教调试,我们连夜啃技术手册——谁也不想辜负这场合作。”

春风雅马哈生产的踏板摩托车

从“南方雅马哈”到“建设雅马哈”,再到2023年携手春风动力更名重生,企业股权结构几经蝶变,但骨子里的开放基因一直都在。

变的是资本纽带,不变的是“以技术换市场,以诚意赢信任”的商业哲学。正如雅马哈的老员工所言:“车架刻着日本品牌的字符,也刻着中国技工的指纹”——这是最生动的全球化注解。如今,株洲春风雅马哈生产的踏板摩托车,畅销东南亚,续写着这家企业的“常青传奇”。

“除了自身人员和技术的积淀,株洲良好的营商环境、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相对完善的配套都是企业愿意继续留下来的原因。”回望企业30余年合资历程,株洲春风雅马哈的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携手、共赢,一次次的中日合作,在芦淞路旁开花结果。

1995年,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与日本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合资,成立株洲南方雅马哈摩托减震器有限公司,打造世界级的摩托减震器制造基地;2009年,日资品牌百货“平和堂”落子芦淞区,这家总经营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现代经营综合体,成为当时株洲中心商圈的商业地标……

开放合作的浪潮浩浩荡荡,中日携手的故事生生不息。

03
一个千亿产业 一台飞机发动机 抗战精神启迪美好未来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是历史的雄论。

硝烟已逝,精神永存,内化成超迈未来的无穷动力。

欧微服饰

看,芦淞服饰市场如雨后春笋,千亿产业枝繁叶茂——

1989年仲夏,芦淞大市场的鞭炮声震落梧桐叶。结谷街的玻璃窗在喧腾中震颤——首日销售额30万元,如一枚时代印章,烙下“芦淞衣,天下服”的黄金宣言。

用扁担挑着布料的商贩从烟火中走来,他们的足迹在青石板上刻出株洲服饰产业的草根史诗。

1995年春,邵阳小伙刘运球怀揣着8000块钱来到芦淞,抱着半岁的娃,在芦淞市场支起一个摊位。“当时觉得,这里的人气能烫熟鸡蛋。”白天卖裤子,晚上改设计,注册“永恒心”商标,专攻女裤。如今,他的企业年产40万条女裤,省著名商标的金匾在墙上闪光。

李玉龙,18岁从永州祁阳来到株洲,在服装行业深耕19年。如今,37岁的他已是株洲市服饰产业龙头企业——湖南欧微时尚集团的“掌门人”,其智能工厂让自动裁床以毫米级精度切割布料,5G+工业互联网使跨楼层输送线如血脉般贯通。

李玉龙从一间小门店到智能工厂的19年,恰似芦淞市场群无数追梦人的奋斗景像:38个专业市场,2万多个小商铺,20万从业者,芦淞的街巷里藏着中国服饰的“毛细血管”。几十年来,“买衣服,去芦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生活时尚。芦淞服饰发展壮大,株洲服饰产业迈过千亿大关,多少人在这里美梦成真,实现从寒门小子到千万富翁、亿万富豪的人生逆袭!

“阿若拉”飞机

听,装备“株洲心”的中国“雄鹰”在翱翔,声震长空——

1954年,新中国首台航空发动机在株洲三三一厂诞生,毛泽东主席亲笔信嘉勉。那一刻,中国人仰望蓝天的梦想开始具象化。当年日寇飞机轰炸后的废墟上,残破的株洲兵工厂遗址上,崛起了全国最大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和生产基地、全国唯一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首批湖南唯一的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构建了国内最完整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发设计、试验验证和生产制造体系,聚集了中国航发湖南动研所、中国航发南方、山河星航、南方宇航高精传动等一大批涉航企业。我国第一型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000kW级先进民用涡轴发动机AES100发动机双发配装直升机首飞成功,获颁生产许可证;株洲航空发动机为我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提供动力;株洲造轻型运动飞机“阿若拉”飞上蓝天,固定翼无人机首飞成功……如今,国内90%中小航空发动机、75%轻型运动飞机系“芦淞出品”。

芦淞区航拍图

岁月不居,风驰电掣。山河永念,薪火相传。从抗战岁月到和平时期,从救亡图存到复兴追梦,变化的是时空,不变的是精神。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芦淞蝶变!中国向前!


芦淞:战火淬炼的精神丰碑

中共芦淞区委书记 唐卫湘


漫步在芦淞路上,指尖轻抚过芦淞桥斑驳的栏杆,时光的褶皱里,缓缓流淌出一段烽火岁月的记忆。1937年11月,双曲拱桥横跨建宁港落成,与此同时,国民政府株洲第十一兵工厂内,负责人庄权望着纷飞的战火,内心激荡不已。彼时,日本全面侵华,日机的轰鸣声如恶魔的低语,无情地摧毁着株洲的工厂、铁路,这片土地成为湖南抗战的首发地。庄权饱含悲愤与坚毅,以正楷繁体在汉白玉石碑上刻下“芦淞”二字,将卢沟桥事变与淞沪会战的伤痛和不屈,永远镌刻在这座桥、这条路上,让“勿忘国耻、共赴国难”的呐喊,响彻天地之间。从此,“芦淞”之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成为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株洲,这座昔日的县属小镇,因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在抗战时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铁路纵横交错,本是繁荣的脉络,却也引来了日寇贪婪的目光。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消极抗日,节节败退,株洲上空阴云密布,成为日寇狂轰滥炸的首要目标。然而,这片土地上的军民,骨子里流淌着不屈的热血,他们不愿做亡国奴,毅然奋起抗争。


经纶绸布股东谢炳文,在硝烟中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他创办油印快报,转载新华社消息,在复兴银行的合作站开展抗日文化活动,如同一盏明灯,为黑暗中的人们照亮希望。哪怕日机的炸弹呼啸而至,他仍舍生忘死,为掩护妇婴不幸中弹,用生命诠释了何为爱国与担当。在龙头铺文家祠,叶镜吾等人开办“现代农村补习学校”,二百余名学生在这里聆听共产党的抗日政策,传阅《新华日报》《观察日报》。他们响应号召,为十八集团军征募捐款,虽最终学校被封闭,教员被迫外逃,但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早已在株洲大地上生根发芽。


岁月悠悠,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芦淞路上的一砖一石、芦淞桥的一柱一梁,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它们承载着伟大的抗战精神与革命精神,镌刻着永不消逝的记忆。每当人们驻足于此,仿佛都能听见当年的枪炮声、呐喊声,看见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身影。“芦淞”之名被保留下来,是历史的馈赠,让我们得以寻访那段峥嵘岁月,触摸历史的温度。


如今,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回望,“芦淞”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激励着芦淞区人民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气神。展望未来,芦淞区人民将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担当实干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我们坚信,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芦淞区将在新时代的画卷中,书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让“芦淞”这一精神丰碑,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熠熠生辉。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株洲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