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理学子戈壁探“光”:若羌百兆瓦熔盐塔下的绿色能源密码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1 11:30:51

近日,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生实践团抵达新疆若羌县铁木里克乡的戈壁腹地,深入国家示范工程——总装机规模达900MW光伏+100MW光热的复合电站,聚焦多能协同中的核心技术瓶颈开展攻关。正午时分光伏板表面温度达78℃,而百米高的熔盐吸热塔正将565℃的热能储入罐体。这座“能源灯塔”每天可为20万户家庭提供清洁电力。

光热与光伏如何高效协同?极端环境下如何保障设备可靠运行?在项目工程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了这个戈壁滩上的超级能源工程。在光热光伏协同方面,项目首创“熔盐储能+智能调度”双核驱动模式:午间光伏发电高峰期,将30%富余电力转化为565℃高温熔盐热能储存;夜间通过光热调峰,由熔盐罐释放热能驱动汽轮机发电,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电。该系统还依托72小时辐照预测模型,自动优化储/放能节奏,有效降低弃光率,提升电站综合利用率。在设备可靠性方面,项目针对戈壁极端环境,采用温差补偿支架以吸收昼夜温差导致的管道形变,减少设备裂纹;光伏板涂覆自清洁纳米涂层,使沙尘附着量降低,清洗周期延长;关键设备覆盖特种陶瓷层,其抗老化性能与使用寿命均显著提升。

通过此次实地研习,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光热-光伏互补电站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关键价值:该项目通过熔盐储热技术实现24小时连续供电,为解决新能源间歇性难题提供了成熟的工业化样板。电站在多能协同调度、荒漠生态保护、零碳能源供给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为西北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树立了技术标杆。

基于本次实践,针对光热示范工程团队成员们提出三方面优化路径:一是运行机制升级,建议优化光热与光伏的电力调度规则,建立设备状态监测体系,提升多能协同效率;二是设备防护强化,应研发适应极端温差与风沙环境的技术方案,延长关键设备使用寿命;三是生态保护协同,可制定光伏电站生态修复标准,推动发电与固沙功能深度融合。目前,团队正在完善方案细节,结合现场数据优化技术参数,总结生态修复经验,积极为能源工程建设贡献青年力量。(龙宇轩 董恩昊)

责编:刘宇慧

一审:刘宇慧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