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胆囊健康日” |亲身经历告诉你 预防胆囊结石需避开3个坑!

  大众卫生报   2025-09-01 11:10:56

9月1日是第九个全国“胆囊健康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生活,‘胆’定无忧”。而就在几天前,我亲身经历了一场“生死时速”——起初只是隐隐的腹部不适,右侧腰背肌肉也莫名酸痛。身为健康科普工作者,我自认为经验丰富,便自行服用了止痛药,还贴了止痛膏,症状暂时缓解。谁知两天后,右上腹突然剧烈胀痛,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死死攥紧!紧急就医检查,竟发现一颗结石死死卡在胆囊出口(医学上称为“坎顿”)。尽管用了药,疼痛却如影随形。急诊手术打开腹腔发现,胆囊内已积满脓液,再晚一步,胆囊就将穿孔。这段惊险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预防胆囊结石必须避开3个坑!

别被“声东击西”迷惑 疼痛部位不典型很常见

许多人认为胆囊结石发作必定是剧烈的右上腹疼痛,实则不然!胆囊结石引发的疼痛极具迷惑性,常表现为“声东击西”。

1.疼痛部位不典型 正如我最初经历的腰背部酸痛、右侧肩膀沉重感,甚至有人表现为心窝处(剑突下)闷胀、胃部不适或消化不良。这种牵涉痛是因炎症刺激神经,信号传导至背部或肩部区域所致。

2.疼痛性质不典型 早期炎症或小结石移动时,可能仅表现为持续性隐痛、钝痛或闷胀感,而非典型的胆绞痛。这种不适容易让人误以为是胃病、腰肌劳损或受凉导致,从而延误诊治。

止痛药是把双刃剑 诊断未明前请慎用

面对疼痛,服用止痛药似乎是本能反应。然而,在疼痛原因未明确前,盲目使用止痛药,尤其是阿片类或强效非甾体抗炎药的风险极高:

1.掩盖真实病情 止痛药会暂时麻痹疼痛神经,让人误以为“好了”,就像给警报器按了静音,而胆囊内的炎症、化脓甚至坏疽仍在加重。我的病情就是在止痛药掩盖下,从简单炎症迅速发展至化脓、濒临穿孔。

2.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重要求救信号,强行压制它,会干扰医生对病情严重程度和具体部位的判断,错过早期药物干预或最佳手术时机。

忍痛万万不可 穿孔后果不堪设想

“忍一忍就过去了”是面对疼痛时最危险的想法!胆囊结石引起的疼痛,尤其是持续超过6小时或进行性加重的疼痛,是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绝不能强忍,以免引起以下后果:

1.炎症升级:结石持续梗阻、胆汁淤积、细菌疯狂繁殖,胆囊壁在炎症攻击下充血、水肿、坏死。

2.穿孔:当胆囊内压力过高,如结石完全梗阻、严重化脓,胆囊壁会因缺血坏死而穿孔。一旦穿孔,会引起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1)致命腹膜炎:含有大量细菌和毒素的脓性胆汁瞬间涌入腹腔,引发剧烈、广泛的感染(弥漫性腹膜炎),病情急转直下,死亡率高达15%~50%。

2)脓肿形成:穿孔若被周围组织包裹,则形成腹腔脓肿,需要更复杂的手术和长期引流。

3)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引发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关键时刻应该这样做

1.警惕“不典型”疼痛:出现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右上腹、心窝部、右肩背部疼痛或不适,尤其伴有油腻饮食后加重、恶心呕吐时,务必考虑胆囊结石可能。

2.及时就医,明确诊断: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结石最快速、经济且准确的首选方法,能清晰显示结石位置、大小、胆囊壁情况及是否有并发症。

3.遵医嘱用药,慎用止痛药:在诊断未明前,切勿自行服用强效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

4.果断决策,不惧手术:若医生认为需要手术时,请信任专业判断,及时接受手术。这是避免穿孔等灾难性后果最有效的手段。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博士 主治医师 王保祥

责编:许建

一审:许建 实习编辑 王卓雅

二审:陈艳阳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