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抓蛇捅蜂窝到扑灭山火:新区消防站的“日常”有多硬核?

彭毓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9 16:45:3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彭毓妍

深夜的麓山南路安静得出奇,突然,一阵急促的警铃划破夜空。不到一分钟,车冲出消防站大门。对麓山门消防站的32名消防员来说,这样的瞬间早已成为习惯——警铃就是命令。

“睡觉从来不敢睡踏实。”26岁的彭知勇说。他是站里最年轻的消防员之一,2023年入队,刚满两年。初次面对毒蛇与马蜂窝时,他也会害怕,但穿上那身厚重的抢险服,他告诉自己:“不能害怕,我们是逆行者。”

年轻人与烈火的试炼

彭知勇来自湖南郴州。退伍后,他曾短暂做过销售,却始终觉得“性子不合”。直到看到长沙消防招录,他果断报名。那一年,有3000多人竞争,经过层层选拔,他进入了训练队。

他记得被录取那一刻的心情:“开心,但说不出来,就是一句——我终于被录取了。”此后两年,抓蛇、捅蜂窝、抢险救援,成了他的日常。每一次危险处理后,居民递上的一瓶水、一声“谢谢”,都是他最深的满足感。

消防员的生活远比外界想象艰苦。每天6点起床,晚上10点才休息。白天是业务与体能训练,晚上要检查器材、交接班。“水一半,火一半;饭吃一半,梦做一半。”这是队里流传的一句话。即便凌晨归队,也要先确认油水电气充足,才能安睡。

最难忘的一次,是去年的一场仓库火灾。火势持续了四五个小时,大家轮换作战,汗水和灰尘糊满脸庞。“累到一句话都不想说,只想躺下。”彭知勇回忆。但没有人退缩。

一座老站与它的守望者

麓山门消防站成立于1969年,坐落在岳麓山脚下,辖区面积13.63平方公里,三所大学环绕,既有老旧社区,也有化工实验楼等高风险点。这里每年出警500余次,火灾约占20%,而社会救助——蛇、蜂窝、小孩被卡、老人晕倒——占了40%以上。

“别看这些小事琐碎,但它们撑起了城市最真实的安全底色。”麓山门消防站站长周仲华说。

周仲华2017年到站,如今已在这里八年了。他经历了营区翻新,也带领队伍扑救过岳麓山八字墙的山火——消防车进不去,只能全副武装跑五六百米,与森林消防、居民们手递手运水灭火。“那天全身湿透,但没有人退缩。”

麓山门消防站站长周仲华

消防车的轰鸣声常常震耳欲聋,但真正托起一座城市安全的,从来不是冰冷的钢铁。站里的“一号车”性能全国领先,泵压能将水送至400米高空。然而周仲华更愿意强调:驾驶它的是人,冲进火场的也是人。近年来,麓山门消防站参与救援1665起,出动2903车次,救出被困群众81人,挽回财产损失1779万元。

消防员的年龄跨度很大,最小的21岁,最大的40岁。几十岁的差距,却因一次次并肩作战被抹平。周仲华常说:“我能把后背交给他们。”这句话,是消防员之间最高级的信任。

在麓山门消防站,荣誉不缺——“先进消防站”“优秀党组织”“集体嘉奖”……但他们最看重的,是居民发自内心的笑容。

“其实害怕是有的。”彭知勇坦言,“但是我们不能害怕。”

岳麓山下,这座五十余年的消防站,昼夜不息。万家灯火安稳时,他们是无声守护;火焰滔天时,他们是义无反顾的逆行者。

责编:陈佳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