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更新|良品铺子的“花生上树”,是科技时代的寓言故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9 16:46:49

文案、出镜:张英

后期:廖思渝(实习)

昨天刷到这个图片的时候,我以为自己眼花了—— 一粒粒花生在树上迎风摇曳。仔细一看,原来是良品铺子给自家的花生零食打的广告,而这广告是由AI生成的。

事情发酵后,成了全网参与的开放式喜剧现场,有人调侃“这莫非是良品铺子研发的太空品种?”有人建议“申报诺贝尔农业奖”,有人说“《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射手花生原来是真的”……

当然,除了调侃,也有人在认真反思,“这事看似滑稽,实际上提示了数字化时代内容生产链条中的系统性风险,技术工具永远无法替代人对世界的真实认知。”

花生到底长在哪里,稍微有点农业知识的人都知道,花生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农产品,就算是五谷不分的人,应该也学过小学课本里的《落花生》一课,所以这是常识,并不冷门。犯这种常识性错误,是很丢人的。

良品铺子对此作出了回应并道歉,表示,该图片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错误使用了AI生成的素材,属于工作疏忽。他们称:发现问题后,公司已经第一时间更换了相关页面,并启动了对所有宣传材料的科学性核查。同时,良品铺子也承诺说,会进一步升级审核机制,优化内部流程,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对此,三点更新想说,错虽然是AI犯下的,但罚要罚到人的身上。为啥?图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审图的人也是人工智能么?这么明显的错误,审图的为何楞是没发现?还是太相信数据而忽略了常识?

这让我想起《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战国时期,一名郑国人去买鞋,不小心把量脚长的尺子丢了,因此没买到鞋,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他说我宁愿相信尺子也不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和“花生上树”,算得上是跨越千年的隔空呼应,本质都是拘泥于教条心理,过度相信数据。但是,当现实以寓言的形式出现,我们必须要反省:AI混淆基本常识的作品一路绿灯时,背后是否是人类正在经历集体性的“自然认知退化”?

如今啊,滤镜修饰万物、算法定义现实,科技是如此地炫目,怕就怕,常识这只风筝越飘越远。今天的一张错图,只是引发了一阵哄堂大笑,但换一个场景,在过于信赖数据、忽略常识的情况下,同样的失误出现在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我们还笑得出来吗?

责编:唐雨琪

一审:唐雨琪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冒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