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9 14:48:34
新湖南记者 唐雨琪
今天如果问大家一个问题:
七夕怎么过?
有一个回答一定少不了
而且占比可能还很大
那就是——“不过!”
(别问小编是怎么知道的.....)
福州七夕户外大屏。图源:网络
近年来
大家日子过得越来越精打细算
“搞抽象”也成为一种流行的精神状态
好多人对情人节这类节日
都生出了一股淡淡的“抵触”
什么鲜花、巧克力和烛光晚餐
都不过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什么白色、黑色、银色情人节
“我连情人都不想有”
泉州七夕大屏。图源:网络
甚至许多城市的户外大屏上
也开始在这一天“带节奏”
“上新”了各种带着幽默与自嘲的标语
比如能让打工人瞬间共鸣的:
“别问七夕怎么过,要上班,好难过”
能让单身贵族们看破防的:
“你感情路上不顺吗?”
“顺啊,一路上都没什么人”
沈阳的七夕大屏。图源:网络
还有带着独特地域风味儿的:
“爱情就像锅包肉,凉了梆硬”
“就像大酱,咸(闲)的呗”
以及无差别适用于所有抽象人群的:
“七夕怎么过?”
“我SVIP直接跳过”
“你再问我,七夕怎么过?”
“大人不记小人过”
......
长沙七夕户外大屏。图源:网络
人们用玩笑和戏谑的方式
在拒绝着“浪漫爱”的传统表达
不是不相信爱情
只是厌倦了被消费捆绑的浪漫
不是不渴望爱情
而是希望在奔赴爱情的路上
能少一些不必要的“拦路虎”
爱情不非得是华丽、贵重、被强调的
也可以是更平常、舒适甚至被调侃的
不过
就算你不想过分庆祝
甚至身边没有恋人
也依然可以过七夕
因为七夕节
从来就不只有爱情这一种叙事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桐荫乞巧》。图源:网络
它还有一个更接地气的名字——
“乞巧节”
在古代
这一天最重要的事情
不是会情人、送礼物
而是向“织女”许愿、求“巧”
什么是“巧”呢?
对于自幼修习“女红”的古代女子们而言
这个“巧”表面上看
是一双能引线如飞
织云锦、绣繁花的灵巧之手
七夕之夜,女子们会在庭院中陈设瓜果,虔诚祭拜织女星后,取出五彩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七孔针或九孔针,借着朦胧的月光引线穿针,率先完成者便“得巧”,意味着她将获得织女赐予的灵心巧手。图源:网络
而若以更深远的目光回望
女孩们在这一天
通过对月穿针、投针验巧、喜蛛应巧
等各种各样的“乞巧仪式”
所求的远不止于“巧手”
她们更是在向星空许愿
愿自己能经营出一份美好生活
古时女子在七夕“投针验巧”是乞巧活动中的重要一环,通常是在七夕正午,女子们将针投于日晒后的水面,以水中投影占验巧拙,若针影如云似花则为“得巧”。图源:网络
“巧”是手艺、是本事
是那个时代里
属于女性的智慧、尊严与生计依托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
同样如此
这份“巧”
是一种内在的力量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最朴素、明亮的人间烟火
女子们会在七夕夜捕捉“喜蛛”置于盒中,次日清晨开盒观其结网疏密,若网密而圆,便是“得巧”,预示心灵手巧。图源:网络
所以,为什么不过七夕呢?
与其说它是情人节
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
关于祈愿与自立的日子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一天
更爱自己、更爱生活一点
相信那份踏实而明亮的“巧”之心
会跨越千年
来到你身边
责编:唐雨琪
一审:冒蕞
二审:周文博
三审:朱定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