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18:55:47
向哲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湖南作为全国水稻产量第一大省,肩负保障粮食安全与推动农业转型的双重使命。当前,湖南农业面临丘陵山区机械化率不足4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全国均值等现实瓶颈,亟须按照中央政策精神,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构建“特色化+高质量+产业化+制度创新”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因地制宜:构建“一区一链”特色农业生态
湖南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应立足“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实际,将资源约束转化为特色竞争优势,形成“地理标志引领、科技适配支撑”的差异化路径。湖南现有21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其中安化黑茶、樟树港辣椒等7个品类年产值超10亿元。在实践中,洞庭湖“稻虾共作”生态模式通过“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立体开发,亩均产值达1.2万元,较传统单一种植提升300%,带动周边20万农户户均增收1.8万元;湘西“黄金茶”品牌化升级,依托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可追溯,2023年高端产品价格突破6000元/公斤,出口欧盟市场增长45%。
以地理标志赋能特色产业集群,本质上是通过“技术集成+品牌溢价”重构农业生产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管理转型,契合新质生产力“技术穿透”特征;带动加工、物流等配套产业集聚,形成“特色资源—全链增值—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环。这一路径将湖南的资源禀赋转化为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实践范本。
聚焦高质量:以科技创新驱动全要素升级
在湖南广袤的田野上,一场由科技创新引领的农业变革正在上演。走进长沙县的水稻种植基地,智能插秧机精准作业,无人植保机空中喷洒,这些科技创新让传统农事焕发新生。这正是湖南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种业创新是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湖南依托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培育出“耐盐碱稻”“巨型稻”等突破性品种,其中“叁优一号”亩产突破1600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在岳阳,农业企业将稻米加工成米粉、米线、米酒等系列产品,使每吨稻谷增值近3000元。衡阳的油茶产业通过精深加工,开发出化妆品用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带动30万农户增收。
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重塑了产业链条。在湘潭,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实现精准施肥灌溉,节水30%以上;在益阳,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全程生产信息。据统计,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向未来,湖南将重点突破智能农机、生物育种等“卡脖子”技术,建设1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动100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的核心动力。通过全要素升级,湖南农业正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阔步前行。
数字赋能:智慧农业推动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田间地头,一场“数字革命”正在改变湖南农业的传统面貌。走进长沙县的水稻种植基地,农民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查看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在湘潭的蔬菜大棚里,智能温控系统自动调节温度湿度,让蔬菜产量提升30%以上。这些变化,正是湖南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建设的生动写照。
湖南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抓手,重点打造了200多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在益阳,智慧农机实现无人驾驶精准作业;在永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让每一颗脐橙都有了“身份证”;在湘西,直播带货让深山里的土特产走出大山。据统计,全省农业数字经济规模已突破500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超2000元。
未来,湖南将加快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建设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培育多家智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数字赋能,可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翅膀”。
(作者系中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孙乾丰
一审:孙乾丰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易博文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