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天心区探索推进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救在点上 帮在实处 暖在心间

  中国社会报   2025-08-28 12:01:13

摸清困难群众需求、设置精准服务项目、提升救助帮扶质效……近年来,长沙市天心区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通过做实发现体系、做优供给体系,探索打造“爱心天心·心诚帮”服务类社会救助品牌,在兜底线、优服务、促发展上出实招,持续提升困难群众生活品质。

“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易致贫返贫人口日益增加的救助需求,正倒逼社会救助从以物质保障为主提速加力向兼顾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转变。”天心区副区长周湛介绍,天心区以开展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为契机,持续推进制度重构、深挖资源与标准升级的深度融合,为困难群众提供“主动发现—赋能脱困—促进发展(改善状况)”的全周期救助服务,形成资源有效整合、供需精准匹配、成效可感可及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格局。

两年来,天心区共投入服务类社会救助资金1.3亿元,撬动社会资金7000万元,有针对性地为困难群众提供关爱服务,累计救助帮扶困难群众13.2万余人次。

全要素统筹资源

既关注当前又着眼未来

近日,家住暮云街道许兴村的谭某不慎摔伤导致颅内出血,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谭某的妻子没有稳定工作,两个孩子还在读书,从事保安工作的他收入也不高,治疗费用让他家陷入困境。街道、村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按照相关政策第一时间为他家发放急难帮扶资金4500元、基本生活帮扶资金1500元,还开展慈善募捐,解了他家的燃眉之急。在此基础上,区民政局按程序将他家纳入低保范围。

这一套高效的救助帮扶“组合拳”,让谭某的家人感动不已:“没想到救助帮扶这么快,民政部门不仅为我们考虑到了眼前的急事,还想到了往后的难事,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底气。”

既关注当前又着眼未来,正是天心区试点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的重点内容。天心区民政局局长杜志强表示,不同于传统救助的单一供给,服务类社会救助更加个性化、专业化与多元化,对各类资源的整合与使用要求更高。“十四五”以来,天心区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民政牵头、部门协同、属地落实、社会参与”机制,统筹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以系统性思维突破传统治理的路径依赖,全要素解决政策、物质、服务等问题。

一方面,天心区健全完善各项救助政策,出台《“爱心天心”街道共同富裕基金、社区发展基金促进办法》,搭建以区慈善会为龙头、街道基金为支撑、社区基金为主体的三级慈善服务网络,募集善款4000余万元设立“爱心天心”帮扶资金池。成立社区基金81只,通过项目化众筹、小额化捐赠募集款物5800余万元,建设标准化慈善超市62家,实现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

另一方面,天心区在建立“区级一中心一枢纽、一街道一平台、一社区一站点”工作体系的基础上,同步建立困难群众需求台账、编制服务项目清单、优化服务供给,进一步增强社会救助体系的韧性。

创新“五小摸排法”

更快更准发现和识别困难群众

构建发现体系、做实需求清单,是确保救助服务“量体裁衣”、落实到人的关键。从去年开始,为找到社区里“沉默的少数”,天心区除坚持开展大数据比对外,还延伸“铁脚板”队伍服务触角,实施“五小摸排法”,健全主动发现机制,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沉默的少数’大多是生病、失业等困难群众。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不太愿意对外透露自己的情况。”天心区民政局党组成员、社会救助事务中心主任莫坤介绍,他们全面发动“小邻长”,深入每一户;组织联动“小门店”,关注每一户;特别重视“小群体”,密切每一户;高度关注“小意外”,探访每一户;深入宣传(救助通)“小程序”,找到每一户,实现困难群众早发现、早帮扶。

天心区各社区按网格划分责任区,每个网格明确3—5家“小门店”作为社会救助联络点,招募店主担任社会救助协理员,发挥他们贴近群众、服务日常的优势,及时掌握困难群众信息,特别是困难流动人口信息,构建群众身边的救助服务网络。同时,社会救助协理员在小区楼栋广泛宣传“救助通”小程序,录制视频讲解申报使用流程,“点对点”发给困难群众,引导群众救助业务网上办、掌上办。

文源街道状元坡社区工作人员在摸排中发现,低保对象段某符合申请残疾人证的条件,但他无疾病诊断证明且长期居住在衡阳市。工作人员多次与段某的哥哥联系,指导他准备相关材料。随后,段某在长沙市进行了残疾鉴定,结果为智力二级残疾。得知鉴定结果后,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协助段某准备申请残疾人证的材料,确保申请工作顺利推进。

段某能够获得精准帮扶,是天心区实施“五小摸排法”、精准开展服务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天心区对困难群众的困难类型、困难程度与服务需求进行精准评估,梳理出10类4750条需求,建立需求台账,为后续提供助医、助居、助餐、助洁、助行、助乐、助学、助业、助安、助家“十助”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按需精准提供服务

确保“帮到实处、扶到心上”

“十助”服务,看似帮的是平常小事,实则都是困难群众的心头大事,件件要和群众见面、项项要和群众对账。如何确保“帮到实处、扶到心上”?

据杜志强介绍,天心区强化社会救助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实行统一编号、一人一卡、动态管理,形成“一户(人)一条闭环救助链”。按照分层分类原则,根据困难群众实际需求提供“十助”服务。同时,通过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部门联动服务、社会力量认领服务等方式确保重点服务项目落地实施,设立“救帮你”服务热线,打造“爱心天心·心诚帮”小程序,持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

各部门积极打造“爱心天心+”项目,让政策温度与民生需求精准对接。区民政局实施“爱心门铃”巡访关爱服务项目,重点覆盖全区440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孤儿及重病重残“单人保”群体。区卫健局实施“守护健康”项目,为困难群众提供免费体检等服务。区残联实施“关爱康复”项目,为310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区慈善会实施“幸福家”危房援助项目,帮扶住房困难户1100余户,发放慈善援助金2000余万元。

各街道、社区充分联动社会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聚合效应。裕南街街道打造“裕见爱”综合服务平台,依托慈善超市实施帮助低收入人口实现就业等项目。裕南街街道长坡社区党委牵头组建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队,打造助医、助餐、助乐等服务矩阵,形成“政府兜底+社会补充”服务模式。

金盆岭街道赤岭路社区党委书记王晓告诉记者,他们推动社会救助与公益慈善两端发力,成立社区基金,筹集爱心款物,用于社区低收入家庭帮扶和社区治理,已有5000余名群众受益。由社区基金支持实施的“暖心厨房”公益项目,持续多年为低收入老人免费提供午餐、晚餐,让老人暖胃又暖心。

周湛表示,下一步,天心区将继续聚焦“精准服务”,动态完善“服务需求+服务项目”清单,进一步统筹“政府+社会”资源,汇聚“救助+慈善”力量,用更加专业贴心的服务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他们的需求被看见、被重视,得到温暖回应。

回应期盼重在实干

王 铭

长沙市天心区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创新社会救助方式,从全要素统筹资源、全链条摸排需求、全方位供给服务、全周期托底幸福四方面系统发力,强化政府救助与社会力量参与有效衔接和协同,加快推进从单一主体向多元共担格局转变,让困难群众不仅吃饱穿暖,更感受到幸福温暖。

这样瞄准民生痛点难点的实践探索,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很强针对性和可及性。在制度设计中,天心区以改善民生为标尺,借助数据赋能、技术赋能、平台赋能,拓展社会救助协理员队伍,以“五小摸排法”更快更准发现和识别困难群众,把群众的困难清单、问题清单转变成改革的责任清单、服务清单。尤其是细化“物质+服务”项目套餐,做大社区基金慈善资源,集合更多专业力量,加快推进服务标准化,促进物质救助与服务救助相融合,编密织牢弱有众扶“一张网”,形成梯度救助格局。

做实服务类社会救助,关键在“细”、重点在“实”。天心区在建立政策库、发放服务包的过程中,注重对群众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服务,尤其是针对“沉默的少数”这个容易被遗漏的群体,持续跟踪、主动施救,确保及时响应需求,真正把“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落实到每一次探访、每一次帮扶中。

社会救助兜牢底,群众心里更有底。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服务于民生,在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中检验升级各项救助政策,必将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基础,让更多群众拥有更加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编:杨鸿雁

一审:杨鸿雁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中国社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