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09 01:21:37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金航
在长沙县的广袤乡村大地上,一条条农村公路如毛细血管般延伸,串联起田野与村庄、产业与市场、红色记忆与绿色希望。近年来,长沙县交通运输局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以信息化赋能公路建管养运,让农村公路从“通上车”向“富起民”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智慧管养:构建农村公路数字化治理体系
“过去公路巡查靠本子记、档案柜堆,现在打开手机APP就能看遍全县路网。” 长沙县交通运输局公路科科长谭坤点开 “农路一张图”系统,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县农村公路的里程、等级、养护状态等数据。这套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成,标志着长沙县农村公路管理迈入“数字时代”。
为破解农村公路管理过程中“数据分散、流程模糊、监管滞后”等难题,长沙县交通运输局迎难而上、积极作为,顺利完成全域公路数据的采集、复核与整合工作。通过无人机航拍、实地测绘等技术手段,将全县每一条农村公路的基础信息、病害情况、养护记录录入系统,形成覆盖县、镇、村三级的“农路一张图”数据网,实现公路资产数字化管理。谭坤介绍:“系统建立了从规划、申报、监管到资金拨付、成效评估的全流程管理规范,每一笔资金流向、每一次养护作业都可追溯,既保障了信息共享,又有效防控了廉政风险。”
在开慧镇红色旅游路的巡查现场,养护人员正用手机终端上传路面照片。依托移动终端的现场操作功能,巡查记录、养护派单等工作均可线上完成。
游客在开慧镇的红色自行车道上骑行。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易昂 摄
产业振兴:畅通特色经济发展脉络
清晨,金井镇的茶园里弥漫着清香,采茶工们穿梭在茶树间,新鲜的芽叶被迅速装进竹篓,通过平整的柏油路运往金井茶厂。“要是在以前,这样的好天气也得踩着泥水路干活。”金井茶业经理吴浪望着平整的路面感慨道。
作为1958年创立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金井茶厂曾长期受困于交通瓶颈。“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采茶工经常带着泥水,鲜叶运输超时还会影响品质。”吴浪回忆,2020年政府启动“茶香之路”改造工程,不仅完成道路硬化和“白改黑”升级,还配套建设了彩虹步道、观景平台等设施。如今,从茶园到工厂的运输时间缩短,确保鲜叶当日加工;采茶机、除草设备等大型机械可直接开到茶田,机械化作业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便捷的交通让市区游客能在1小时内抵达,茶旅融合项目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交通条件的改善,让金井茶厂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吴浪告诉记者:“现在线上可发全国,线下当天能送抵省内各市。”在公路的串联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旅游形成闭环,带动周边茶农共同增收。
俯瞰金井镇,公路蜿蜒穿梭于茶园间。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易昂 摄
文旅融合:激活乡村价值释放新动能
周末的开慧村组级公路旁,初恋集体食堂的炊烟袅袅升起,停车场里停满了来自长沙市区的车辆。“这桌是来参观杨开慧故居的,那桌要去体验丘田农事。”开慧村村委委员陈乾高兴地介绍道,初恋集体食堂单月最高接待游客已超百桌。
组级公路的建成,成为开慧村发展的“金钥匙”。这条全长4.3 公里的公路串联起廖伯英故居、杨开慧故居等红色景点,连接着12家民宿、8处农事体验点,形成“交通+旅游+集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模式。“路通了,游客多了,村民们开民宿、办农家乐,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陈乾说。
在智慧管养系统的保障下,开慧镇红色旅游路始终保持“畅、安、舒、美”的状态。“游客来得放心,玩得舒心,才能留得住。”陈乾说,如今开慧村游客量年均超200万人次,红色旅游与乡村体验成为长沙县文旅名片。
从金井镇的茶香飘溢到开慧镇的红色传承,长沙县的农村公路正以“四好”标准书写着新时代的答卷。谭坤表示,下一步将扩大智慧管养系统的应用范围,实现与周边区县的路网数据互通,让“四好农村路”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纽带。在这条通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长沙县正以全新的姿态,描绘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图景。
责编:马俊达
一审:马俊达
二审:曾益
三审:禹振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