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曹梦佳:端午龙舟精神的时代高歌——评2025“村歌嘹亮”全国集中展演歌曲《划拉划咿呀》

  湖南文联   2025-08-28 10:49:24

文|曹梦佳

2025“村歌嘹亮”全国集中展演中,湖南省文联选送的原创作品《划啦划依呀》表现突出。在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8支参演队伍里脱颖而出,斩获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获评“嘹亮好声音”荣誉称号。

该作品取材于益阳资江北岸新村端午龙舟节,是一首扎根乡土的端午主题歌。歌词以直白热烈的笔触,将民俗仪式的鲜活、生命力量的澎湃与故土深情的醇厚编织成一曲动人的时代歌谣,让传统节庆的精神内核在当代语境中挣脱时间的束缚,鲜活绽放。

一、从“声音”到“画面”:端午民俗现场的沉浸式复刻与再现

好的民俗主题歌曲,要能用歌词搭建出可感可触的场景,这首歌词最鲜明的魅力,便在于其以极简的语言对声音与画面进行精准捕捉,完成了对端午龙舟赛现场的沉浸式复刻,让“节庆感”从文字的描述中自然流淌而出。

开篇“龙船咧,鼓响呀”六字精妙。“咧”字带乡土吆喝气,是龙舟手或司仪的来自肺腑的呼喊,粗粝却充满生命力,瞬间带入江边热闹氛围;“响”字激活听觉,仿佛牛皮鼓面被重敲,浑厚鼓声沿江扩散,成龙舟赛“节奏引擎”。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开篇,如电影镜头般直抵核心,开篇即高潮。

图片

而贯穿全词的“划啦划依呀”,更是堪称全篇“关节”,不仅具有动作的节奏感、力量感,而且具有神奇的“声音魔法”:“划啦”对应桨叶入水划动的摩擦声,“划依呀”是龙舟手同步发力的号子,既统一节奏又含原始力量。且其重复随歌词推进呈现不同情绪:开篇是场景“背景音”,配合“鼓响呀”造氛围;到“双手就是桨,人生拼一场”段落,成拼搏精神“伴奏”;结尾“娇莲咧,岸上呀”处,节奏放缓添柔美乡土气,与开篇呼应反差,推动情境与情绪发展。

除了声音的精准捕捉,歌词对画面的勾勒简洁而生动,堪称“白描式的艺术”。“五月里,(嘿)到端阳,(吼)帅旗江上扬”,三句点明时节、旗帜与场景,唤起对传统节庆的集体记忆,帅旗招展让江面画面鲜活。“河中锣鼓咚咚响,哦,岸边万千人欢畅”以“河中—岸边”空间对比,锣鼓声与人群欢畅形成声画共振,展现出赛事激烈与节庆欢乐,构建了一幅“江上竞渡、岸上欢腾”全景图。

值得一提的是,歌词中的“嘿”“吼”“嘿吼”等语气词看似随意,实则是对人物情绪的精准放大。“双手就是桨,(嘿)!人生拼一场,(吼)”中,“嘿”显坚定,是对自身力量的确认;“吼”含豪迈,是对挑战的宣战。这些“情绪标点”让龙舟手形象鲜活、血肉丰满。正是这种对声音、画面与情绪的精准捕捉,让端午龙舟赛的热闹与鲜活,跨越文字的界限,直抵人心,使歌词构建出一个“可听、可看、可感”的民俗现场。

二、从“划桨”到“前闯”:端午龙舟拼搏精神的呈现与拓展

如果说对民俗场景的复刻是歌词的“形”,那么对“拼搏”精神的提炼与升华,则是歌词的“神”。这首歌词最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龙舟竞渡表面场景的描绘,而是以“划桨”为切入点,将具体的民俗动作与抽象的人生哲学相连,让“拼搏”从一项竞技行为,升华为中国人共通的精神价值追求,赋予传统民俗更深厚的思想价值与转化意义。

“双手就是桨,人生拼一场”,这两句歌词堪称整首作品的“词眼”。以直白比喻,将龙舟手的桨比作人生的“工具”与“力量”:龙舟赛中,桨决定胜负;人生中,“双手”是“桨”,每次努力都是为人生“划桨”。这样的比喻毫无晦涩感,同时又充满力量,将抽象人生道理具象化,让“拼搏”成为可感知的日常。

图片

“桡动山海动,飞龙过大江”用夸张手法将拼搏精神推向极致。“桡动”本是微小动作,“山海动”是对拼搏“爆发力”的艺术放大;“飞龙”既喻龙舟疾驰如真龙破浪,也赞拼搏者跨越困境的力量,“大江”象征人生挑战,传递“敢拼搏便无难关”的信念。

更值得深思的是,歌词对拼搏精神的诠释,还带着一种“传承感”。“与生来,(嘿)爱前闯,(吼)血为浪滚烫”,将“拼搏”升华为“与生俱来”的特质;“千年不绝!是乡情,哦,万家携梦同前往”,把拼搏精神与“乡情”“传承”相连,龙舟赛与拼搏精神因“乡情”千年传承,成为“万家”共同追求。从“个人拼搏”到“集体携手”再到“千年传承”,让“拼搏”有了时间厚度与文化深度。

三、从“乡愁”到“梦想”:端午民俗意蕴的逐步升华与进阶

在民俗的热闹与拼搏的激昂之外,“家乡”与“乡情”始终是这首歌词最柔软、最坚定的情感底色。歌词以“龙飞青绿里,最美是家乡”为核心,将龙舟竞渡的壮阔与家乡的秀美融为一体,将个人对故土的眷恋升华为群体的文化认同,让“家乡”不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承载着记忆、情感与文化的精神归处,引发读者对乡愁与家国的深层共鸣。

“龙飞青绿里,最美是家乡”画龙点睛,是“视觉与情感双重载体”。“青绿”既写实江南江面,又含传统“青绿山水”美学;“龙飞”呼应龙舟“龙”形意象,红龙舟在青绿江面疾驰,画面冲击力强。“最美是家乡”直白抒情,将景色与“家乡”绑定,让龙舟、江面成为家乡象征与乡愁载体,情感真挚自然。

图片

歌词对“乡情”的诠释,还镌刻着“时间的厚度”。“千年不绝!是乡情,哦,万家携梦同前往”中,“千年不绝”将“乡情”升华为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龙舟赛因“乡情”延续至今;“万家携梦同前往”让“乡情”成力量源泉,凝聚“万家”向共同梦想前行,情感格局更广阔,让“乡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集体的精神纽带。

歌词后半段“声如雷霆响,(嘿)!一吼天也晃,(吼)龙飞青绿里,最美是家乡”的重复吟唱,将家乡热爱推向高潮。“声如雷霆响,一吼天也晃”的刚劲与“最美是家乡”的柔软形成对比又融合,这种刚柔并济的情感表达,让“爱家乡”的情绪既有力量感,又有温度感,更能打动人心。

四、从“传统”到“当代”:端午龙舟文化的迭代与焕新

当代传统节庆面临“仪式感淡化”“文化内涵被忽视”的挑战,而这首端午主题歌词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传统民俗的生动描绘,更在于它实现了“传统与当代的对话”,让端午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产生共鸣,为传统节庆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从文化传承看,歌词精准捕捉龙舟赛“核心文化符号”,以通俗方式呈现,为年轻人了解民俗打开大门。许多年轻人对端午认知仅停留在“吃粽子”“放假”,歌词通过“龙船”“鼓响”“帅旗”等符号,浓缩龙舟赛场景与精神,让年轻人在感受歌词魅力时,自然接触端午文化核心,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更易让传统在年轻群体中传承。

从精神价值看,歌词提炼的“拼搏精神”与“家国情怀”契合当代人需求。快节奏社会中,人们需要“拼搏”精神激励;城市化进程下,“乡愁”成普遍情感,对“家乡”与“家国”的认同是重要需求。歌词将二者结合,既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加油站”,也提供情感“避风港”,让传统民俗精神内核在当代找到新落点,实现“古为今用”。

从艺术表达看,歌词以“传统意象+现代语言”融合,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龙船”“端阳”等意象具历史感,“人生拼一场”等句子直白简洁,无晦涩典故,符合当代人阅读聆听习惯,实现不同群体的“情感通约”。

整首歌词结构简单、辞藻朴素,却以鲜活意象与真挚情感,深度诠释端午文化。它证明传统节庆不是僵化“标本”,而是鲜活的“精神源泉”:在龙舟鼓点与号子中,能触摸千年文化脉搏,也能找到当代奋斗坐标。“划啦划依呀”的号子,是龙舟手的呐喊,更是一个民族跨越千年的精神回响。

《划啦划依呀》不仅是对端午龙舟竞渡场景的生动复刻,更是对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与情感归宿的深度叩问,每一句吟唱、每一个意象,都藏着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等待被细细解读。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