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10:24:55
周济平
深入学习臧云鹏所著《中国农业真相》,结合乡村振兴伟大实践,深感此书洞察深刻、数据详实、分析务实,为认清中国农业现状、挑战与出路提供了宝贵镜鉴。作为农业农村战线的实践者,我将书中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聚焦四大核心维度谈认识与行动方向。
一、
深刻认识“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
夯实乡村振兴的认识根基
《中国农业真相》开篇即直面中国农业最核心的特征——“大国小农”。书中用详实的数据揭示了我国农业生产主体仍然是经营规模小、数量庞大的小农户(户均耕地仅约7.5亩,经营10亩以下的农户占绝大多数)。这是我们一切农业政策制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出发点,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基础。作为地方农业农村部门领导干部,这本书强化了我对“小农户是重要主体”的深刻认识。过去,我们有时会不自觉地被大规模、现代化农场的“光环”所吸引,政策资源可能过度向“大户”倾斜,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数小农的需求与困境。
政策的包容性是关键。乡村振兴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嫌小爱大”。我们的政策设计、项目安排、技术服务,必须充分考虑小农户的接入门槛和实际需求。无论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机械化推广,还是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都要思考如何让小农户低成本、便捷地参与并受益。
小规模经营未必没出路。书中指出,小规模经营在精耕细作、灵活应对市场风险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我们需要探索的是如何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如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让小农户也能享受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服务,实现“小规模”与“大服务”、“精管理”的结合。这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之一。
必须有效保障小农权益。在鼓励土地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中,要严防资本无序扩张损害小农利益,确保土地流转自愿有偿,确保他们在产业链中的合理收益分配权。这关系到乡村社会的稳定根基。
二、
正视“双重挤压”下的严峻挑战
增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感
书中深刻剖析了中国农业当前面临的“双重挤压”困局:一方面,生产成本(土地、人工、农资等)持续刚性上涨;另一方面,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面临巨大的进口压力和国际竞争挑战。这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升农民收入构成了严峻挑战。书中系统性地揭示了问题根源,极大增强了我们的危机意识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感。破解成本困局是硬骨头,必须坚定不移走科技兴农、装备强农之路。
科技赋能降本增效,破解成本刚性上涨难题。书中强调,生产成本(如土地、人工、农资)的持续上涨是“双重挤压”的核心痛点,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系统性降本。这意味着:大力推进种业振兴,支持本土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如推广高产、优质、抗逆的良种),从源头降低单位产出成本;加速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进程,重点研发推广丘陵山区和小农户适用的小型智能农机(如轻便插秧机、精准施药设备),结合物联网与大数据提升管理精准度,降低人工依赖和物化投入;着力优化制度性成本,完善农资保供稳价机制,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如完全成本保险),有效对冲市场与自然风险。这些举措旨在通过技术硬实力和制度软环境协同,构建可持续的成本控制体系。
差异化品质提升竞争力,打通“优质优价”市场通道。面对国际低价竞争压力,书中警示“拼价格”不可持续,必须转向差异化、高品质发展路径,关键在于建立“优质优价”机制。我们要一手抓生产端标准化:强化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健全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产品内在品质;一手抓市场端品牌化: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协同体系(如打造区域特色IP),通过品牌溢价和市场开拓(如电商直营、高端渠道对接),让好产品真正实现高价销售。这不仅能抵御进口冲击,还能提升农民在价值链中的收益份额,扭转“优质不一定优价”的市场失灵现象。
拓展农业多功能价值,激活产业链增收潜力。书中指出,单纯依赖传统生产难以化解“双重挤压”,需通过功能拓展实现价值链跃升。核心是结合乡村生态文化资源,发展高附加值新业态:积极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融合项目(如“稻田艺术节+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办好特色消费活动,持续举办农博会、米粉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结合“村BA”“村厨大赛”等乡村文化活动,打造“消费+文旅”融合场景,带动农产品销售和乡村旅游发展;同时借助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数字化工具,提升流通效率和消费体验,创造多元增收点(如农民参与文旅服务或电商创业),这种“农业+”模式不仅分散市场风险,还为小农户提供了非农就业机会,全面增强乡村经济韧性。
三、
把握“适度规模”与服务化协同的关键路径
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在探讨出路时,《中国农业真相》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是解决“大国小农”难题的两大关键路径,两者相辅相成。这对我们地方实践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廓清了我们工作的重点方向。
“适度”是核心要义。书中强调,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必须与当地资源禀赋(尤其是水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经营管理能力、劳动力供给等相匹配。盲目追求大规模,可能导致生产效率下降、生态破坏、甚至经营风险剧增。这要求我们:在引导土地流转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农民自愿的原则,杜绝行政命令强行推动大规模流转。
发展要“重质不重量”。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支持那些真正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和服务小农户的骨干力量。
社会化服务是“金钥匙”。这是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最现实途径。我们亟需构建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既要支持专业化服务公司(如大型农机合作社、植保飞防公司),也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统”的服务(如统一采购农资、统一销售产品),还要发挥农民合作社在联结小农户与服务组织间的纽带作用。
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当前要重点解决粮食作物生产关键环节(如耕种收、病虫害防治)和丘陵山区、小农户的服务需求,推广“全程托管”、“菜单式半托管”等多种模式。
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对社会化服务组织在购置装备、服务能力建设、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倾斜,降低其运营成本,使其服务价格更具普惠性。
四、
强化“系统思维”与政策协同
提升乡村振兴的整体效能
《中国农业真相》启示我们,农业问题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与宏观经济、国际贸易、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紧密相连。解决农业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树立全局观和系统思维。作为农业农村部门,不能仅仅就农业抓农业。
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在制定政策、推进项目时,主动加强与发改、财政、资规、生态环境、商务、文旅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涉农政策在目标上同向、资源上整合、措施上配套,形成工作合力。例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规划等,都需要多部门协同推进。
统筹发展与安全。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保护好“饭碗田”。同时,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安全,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要更好发挥引导、支持、服务、监管作用,重点做好规划制定、政策创设、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供给。要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民主体地位,避免过度干预和行政命令替代市场选择,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中国农业真相》是一剂清醒剂,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农业发展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它更是一部启示录,为我们指明了在“大国小农”国情下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路径——立足小农、聚焦服务、推动适度规模、依靠科技创新、强化系统协同。作为农业农村领域的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以更深的认知、更实的举措、更强的担当,将书本的智慧转化为推动本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努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作者系郴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编:何庆辉
一审:何庆辉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