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味蕾之白羊田绿豆泥

张国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8 09:24:4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张国良

白羊田镇,地处湘北丘陵,自古便产优质绿豆。乡民勤于农事,春天豆苗青翠,夏秋之交,豆荚累累,摘之盈筐。此地流传一乡间美味,名曰绿豆泥,看似朴拙无华,却是红白宴席上不可或缺的招牌之菜。其色如碧玉,其质若凝脂,入口即化,余味绵长。2021年,竟有幸入选“临湘十大名菜”,亦可谓实至名归。

绿豆泥之制,首在选材。豆熟时季,乡人以手采摘之后,曝晒多日,去其外壳,用竹木之器贮存。制豆泥时,选取颗粒饱满,色泽青润之豆,同时取少量品质上好糯米,乃以山泉浸泡,待饱吸水分,豆皮微皱,糯米浸透,方可一起煮用。

炊煮之时,最好用柴火土灶。铁锅深阔,注水适量,将泡好绿豆与糯米放入其中,先以武火煮沸,再转文火慢炖。期间须有人持长勺不停搅动,防其粘锅。此时灶间蒸汽弥漫,豆香四溢,渐而满室皆香,竟透出窗棂,飘散于街巷之间。邻人闻之,便知某家又在制备绿豆泥了。

这绿豆泥看似素净,实则可甜可咸,随宴席性质而变。若为红事,则拌入冰糖、桂花,甜而不腻,寓意生活甜美;若为白事,则佐以细盐、香油,咸香适口,寄托哀思之情;也可日常宴客,盛以白瓷小碗,上面放点新鲜土猪肉末,浇些酱汁,缀以几根葱碎,然后搬上桌来,谓之“开席一碗泥,暖胃又暖心”。

余少时随父去白羊田走一廖姓表亲,曾见其家祖母制此物。彼时她老人家年已七旬,犹亲自选豆、筛洗。灶前坐一小凳,持勺缓缓搅动,神情专注,如参禅悟道。我问何以不歇,老人家笑曰:“火候二字,最是难言,早一分生涩,晚一分失香哟。”

今人宴请,多尚荤腥,蹄膀肥鸡,盈案堆盘。然白羊田宴席,必以这素净的绿豆泥开席,其中自有深意。乡人谓:“油腻之前,先以清粥小菜涤荡口舌,正如戏文开场,先奏丝竹清音,而后才锣鼓喧天。”一碗绿豆泥下肚,舌尖味蕾为之苏醒,方能细品后续佳肴之真味。此中智慧,暗合中医“先淡后浓”之理,亦见乡民饮食哲学。

据食疗之祖唐代孟诜在《食疗本草》一书介绍绿豆时记载“解百毒,灌汁即活,无需银钱。”除了具有清热解毒之外,绿豆还有利尿消肿、降脂稳糖、改善皮肤、延缓衰老等功效,据说白羊田镇秀只村有一名叫吴金桂的老太太,一生特别爱吃绿豆泥,极少患病,活到了103岁。

近年听闻有外商至白羊田,尝此美味而惊喜不已,欲投巨资建厂机械化生产。乡中老厨闻言摇头:“机器或可仿其形,难得其神,石磨转速、柴火温度、搅动节奏,皆需人手感应,况豆因年份气候不同,性质微异,非经验老到者不能调适。”遂作罢。此绿豆泥之所以能保其本真,盖因乡人坚守古法,不随流俗。

一碗绿豆泥,凝集四时天地精华,更承载乡民世代智慧。其味至简,其道至深。世人追求珍馐异馔时,白羊田人却以最平凡的豆子,成就最不平凡的味道。这或许提醒着我们:真正的美味,从来不在食材贵贱,而在用心深浅;文化传承,亦不在声势浩大,而在日常坚守。

责编:兰萍

一审:兰萍

二审:刘宇丽

三审:丁会云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