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骡子”的滚烫坚守——走进“湖南屋脊”壶瓶山,记录湖南山区一线供电员工的工作日常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8 08:29:4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卓萌 通讯员 李文丹 易长龙

连日来,湖南持续高温,全省电力负荷不断攀升。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周密部署迎峰度夏保电工作,各地市单位全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位于常德石门县的壶瓶山供电所,承担着壶瓶山镇、南北镇、东山峰管理区876平方公里山区、1872公里高低压线路1.5万余户客户的供电与服务重任。8月26日,记者走进大山,跟随这群被当地人亲切称为“电骡子”的供电员工,见证这个夏日最为炽热的坚守。

“电骡子”在将军台1号台区处理接户线故障

工装因汗水“变色”

他们翻山越岭为线路砍出安全走廊

电骡子们的工装是会“变色”的。

清晨出门时还是浅灰,不到中午,就已加深成了深灰——那是被汗水反复浸染留下的痕迹。

上午8时壶瓶山供电所营配服务班成员龚佑鑫、王圣鹏、李想等人正在树林间开展“砍青”作业。砍刀声声落下,几棵梓树应声而倒;另一头,几人正协力清除紧紧缠绕电杆的葛藤。他们的工装被汗水层层渗透,深灰到浅灰从肩头渐变着向下蔓延。

壶瓶山供电所辖区山高林密,必须定期清理高压线路周边的障,防止因树木藤蔓触碰带电设备影响安全供电砍青因此成为山区电骡子们一项关键性的长期任务。

“电骡子”在管山村村民配合下开展线路通道治理

“砍青一般春秋两季进行,但在壶瓶山,草木繁盛,任务特别繁重,也就由不得挑时候——光是我们负责的江坪服务点的砍青量,就能赶上山下整座供电所的。”龚佑鑫说。春夏充沛,植物生长极快,泡桐、竹子、葛藤、芭蕉……“有些速生树,一年能长三四米,今年砍了明年又长。尤其是竹子,春天一夜就能蹿高一米。

砍青不只是清理影响线路的一两棵树,高压线两侧十米之内都要清净。作业队伍通常需要从布满荆棘的草丛中一路砍过去,硬生生开辟出一条通道。

避开高温,大家清晨六点左右就出工,赶在晌午前收队,下午温度稍降再继续作业。不仅要耐住高温,还得警惕毒蛇、马蜂、蚊虫的袭击。山里阵雨频繁,衣服常常湿了又干、干了再湿,捂出一身的

2007年建所开始就在这里工作的“老师傅”龚佑鑫操作油锯驾轻就熟,“这一带大的树木都是我亲手锯的,往哪儿下锯、怎么控制倒向,都有讲究——绝不能倒在高压线上。险要的地方还得套上安全绳作业。”言语间透着掩饰不住的自豪。

“00后”李想入职刚满一年,在老师傅的传帮带下,也熟练掌握了砍青技巧。“砍刀得斜着砍,又省力又高效,横着砍反而费劲。”他一边挥刀一边说。此刻,汗水已彻底浸透了他的后背。

“电骡子”刘楚南、刘玉龙为客户更换漏电保护器 

群众随叫随到

他们是能吃苦能作战“电骡子

晌午的日头越来越大,砍青暂告一段落。当天开展线路巡视作业的队伍来到了壶瓶山神景寨运检班年轻员工伍瑞操作无人机缓缓起飞,通过回传图像红外测温实时监测线路状况。

山区输电线路运维区域广、巡视难度大。湖南电力加强科技赋能,推动输电运检管理精益化、队伍专业化、装备智能化、业务数字化。“像无人机巡检这样的技术,在运检一线全面普及。光我们所就已经有4名员工取得无人机飞行资质。”伍瑞载说。

巡线结束,一旁的民宿老板刘永祥热情地招呼大家檐下歇脚

这栋小洋楼,是刘永祥在自家老平房基础上改扩建而来。当记者问起民宿开业时间,刘老板还在回想,一旁的龚佑鑫脱口“2020年修,2021年营业。”

“对对,你们记得比我们还清楚!”刘老板笑道,“多亏你们电力一直在进行网改,深山里开民宿,电不好可不行。”他告诉记者,以前自己家的老房子线路差,用电经常出用问题不懂电的他就给“电骡子”打电话,他们总是随叫随到。

刘永祥的民宿地处岔路口,是通往北溪河、大岭、泉坪等6个村庄的必经之地。供电所巡检抢修的“小黄车”“电骡子”的便民服务摩托车什么时候路过、何时返回,他都看在眼里。

山里的供电风险点,电骡子都建有台账,分段分季定期巡视,从不间断。但即便如此,突如其来恶劣天气仍会带来意外考验。

“线路一出故障,不管刮风下雨,他们真是没日没夜地修有一次半夜下大雨,落石把路挡住摩托车都过不来,我们都以为抢修队伍当天不会来了。结果,他们扛着抢修物资步行过来了。当时带队的所长说,只要天上不落刀,他们都会来抢修!”刘永祥感慨道。

在刘永祥眼里,供电员工是蛮、耐”的“电骡子”。“电骡子”来说,刘永祥的民宿则是大家的“泡面供给站”——山里往返一趟不易,抢修期间顾不上正经吃饭,常常泡面填肚。有一次为赶进度,深夜抢修到凌晨四点,大家饿得撑不住,只好敲门老板起来找开水泡面。那一顿,吃得格外香。

大京竹村的老支书欧高月也清晰记得,2024年春节前,一场山体滑坡让村里的供电中断。壶瓶山供电所的“电骡子”兵分两路,一队人跨越湖南、湖北两省,绕道220公里将发电机送进了村;另一队人穿过山脊上的树丛,凿冰刨雪挖出一条小路,将抢修物资送到悬崖峭壁之上,硬是赶在小年夜之让大山亮起了灯光。

不惧艰辛用心守护

“电”亮产业振兴路

刀耕火种的岁月里能运货、能拉磨的骡子是不可或缺的生产力;如今驱动机器运转的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力。保障电力供给的电骡子”,就是生产力的守护者。

离开神景寨,“电骡子”们驱车半小时到达壶瓶山镇黄莲棚村的集约式烟叶烘烤工场,一栋栋新式烤房整齐排列,温湿度控制系统精准调控,上料装置在电机带动下自动将颗粒燃料送入烤炉。村党支部书记、种烟大户毛传坤正在仔细查看烟叶的烘烤状态。

“电骡子”龚佑鑫、李想走访烤烟种植大户,了解烤房用电情况

石门县西北山区,茶叶和烟叶是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黄莲棚村种有2000多亩烟叶,7至9月正是烘烤关键期。“全村70%的烟叶都在这里烘烤,50栋烤房全部满负荷运行。一栋就能出750公斤干烟,价值3万多元。”毛传坤介绍道,“这个烘烤工场建得比较早,前几年随着烘焙设备升级,采用生态颗粒燃料来加热,一下子增加了50多台电动机,一开始大家只能错时生产。”

近年来,随着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的深入推进,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聚焦农村地区用电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补强农村电网薄弱环节,大幅提升110千伏及以下电网供电能力,有力助推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黄莲棚村的80多户烟农就在2023年纳入了改造范围。当年,为助力产业发展,该村42公里高低压线路全部进行了改造,变压器布点也由原来的3台增加到6台。

用电有了保障,如今烟农们将烟叶送进烤房后便可放心离开,毛传坤更多是守在工场统筹管理。

“电骡子”为烟农检查颗粒燃料投送设备

“烤烟对电力稳定性要求极高,一旦断电超过一小时,湿气排不出去,烟叶就会变黑报废。茶叶也一样,电一停就烧叶。”龚佑鑫说,“老百姓忙一年,就指望这些收成,绝不能出半点差错。针对茶农、烟农等重要客户和特殊用户,我们定期上门走访,协助检查用电设备,确保客户用电安全可靠。日常把功夫做足,既保障了老百姓生产,也减轻了我们自己的工作压力。”

近三年来,壶瓶山供电所辖区累计投入资金6245万元对电网进行补强。辖区产业发展非常快,现在有集中烤房150多栋、茶厂120多家、民宿超过100家。生产、旅游高峰期,我们组织‘电骡子’共产党员服务队对辖区内的变电站、输配电设备等进行拉网式巡检,利用红外测温等先进技术手段,重点排查设备发热、绝缘老化等潜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设备‘零缺陷’运行。同时我们加强24小时值班,群众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安排人员处理,确保群众安心、舒心用电。”壶瓶山供电所所长裴成辉表示,“电骡子”们正在以实际行动,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湖南电力服务乡村振兴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责编:卓萌

一审:卓萌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