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7 16:37:15
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翔 李祯媛 通讯员 杨庆喜 龚静
“民法典里有乾坤,夫妻恩爱要同心;款约古训不能忘,法治护航福临门……”近日,记者来到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坪坦村大团寨鼓楼前的款坪上,映入眼帘的是58岁的“款师”杨老抱着琵琶,弹起《法治琵琶歌》。围坐的村民拍着腿应和,他们正举着通道县司法局制作的《法律法规摘编宣传册》,跟着歌词默念。这是通道县坪坦村“老款约”与“新法治”碰撞出的生动日常。
作为“百里侗文化长廊”的腹心村,坪坦村传承千年的“款约治寨”传统,曾是侗民的“隐形法典”。近年来,坪坦村紧扣“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核心,深挖侗族“款约古训”的治理智慧,探索构建“党建引领、款约筑基、民主赋能、文化润心”的特色治理体系,先后荣获“怀化市和美村庄”“怀化市文明村镇”“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第五批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第十批湖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
如今,在通道县司法局的精准赋能下,这份“老智慧”正与现代法治深度融合,助推坪坦村走出一条“传统治理基因+现代法治框架”双向奔赴的侗乡治理新路径。
在坪坦村,《民法典》中关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的条款,被改编成朗朗上口的侗歌、侗戏、琵琶歌,广为传唱。当古老的“多耶”舞步跳出反诈提醒,传统的“三句半”说出交通安全,法律的“硬道理”悄然化作了乡亲们爱听的“家常话”。
让法治思想落进侗家灶膛
“以前讲法治,都是念条文,村民坐不住。现在用侗语讲‘款约里的民法典’,大家反而凑过来听。”坪坦村党支部书记银春朋说。这一转变,源于通道县司法局的侗汉双语普法破题。
依托“鼓楼讲堂”“萨坛宣讲”“款坪讲款”等侗族传统公共空间,创新“侗汉双语普法”模式,针对侗乡群众“听不懂普通话、记不住硬条文”的痛点,通道县司法局与坪坦村组建“司法员+款师+侗语翻译”的三结合普法队。一方面,将《民法典》《乡村振兴促进法》等内容转化为“侗家话”,把“相邻权”说成“邻里要让三尺地”,把“婚姻家庭编”讲成“夫妻同心像款约里的‘鼓楼立柱’”;另一方面,司法员定期参与“鼓楼讲法”“萨坛宣讲”,用乡音传“法音”。
组建“法治芦笙队”,将“反电诈”“未成年人保护”“禁毒禁赌”等法律条文编入侗歌、侗舞,创作《法治琵琶歌》《民法典里的侗家事》《款约劝善歌》等10余个节目,近年来在侗年、尝新节等节庆巡演60余场,让法治“唱”进群众心里。
“上次你们来讲‘反电诈’,用侗语说‘陌生电话说你中奖,就像款约里的‘外寨人骗糯米’,千万不能信’,我一下子就记住了!”村民杨某兰说。
用“村村响”播侗语法治广播,用新媒体平台发法治小案例,形成“抬头见法、耳畔闻法、指尖学法”的全覆盖格局。近年来开展“鼓楼讲法”200余场,覆盖1100余人次,真正实现“法治沾着侗乡泥土落地”。
让千年古训转化治理效能
以侗族“款约治寨”的传统智慧为根基,将“款约”与现代法治深度融合,打造“传统款约+现代法律”的双轨治理模式。
建立“1+1+N”(1名法律顾问+1名款师+N名法律明白人”)矛盾化解模式,依托“鼓楼调解室”,邀请村中德高望重的“款师”参与矛盾调解,用“款约古训”讲清“法理人情”。
近年来,全村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实现“小事不出寨、矛盾不上交”。通道县司法局推出“款师法律赋能计划”,让“款师”变身“法治调解员”。2024年,村民张某和李某因林地边界起纠纷,“款师”杨老先讲“款约”里“邻里让三尺,子孙得福泽”,再拿出司法局制作的《法律法规摘编宣传册》,对照《民法典》“相邻关系”条款摆道理,半小时就把矛盾化解了。
“款约是侗家的‘老规矩’,但得套上‘法治的壳’,才不会走偏。”通道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将款约中“崇善厌恶、勤俭节约、禁毒禁赌”等核心价值,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精神。“禁止滥伐林木”条款,加上“违反者需承担《森林法》规定的法律责任”;“红白喜事不得铺张”,明确“道德评议会监督需符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邻里纠纷要找款师调解”,补充“调解结果需符合《人民调解法》规定”。由此形成的12条“现代款约村规”成了村民的行为指南,这正是坪坦村“传统+现代”治理模式的新起点。
构建以现代款约村规为核心,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村民建房理事会协同发力的“一约五会”制度体系,通过红黑榜点评村民行为,让“软约束”变成“硬规矩”。
如今,坪坦村的“款约治寨”模式已成为金字招牌,连续多年实现重大刑事治安案件、越级上访“双零”目标,村寨呈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侗家盛景。
让村民成为法治建设主角
坚持“民事民议、民办、民管”,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把“民主”刻进法治建设的每一步。
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每月在大团寨鼓楼召开“民主议事会”,小事当场议、急事快速决。“上次装路灯,是我们在鼓楼议事会上投票定的位置。这次老年活动中心修建,司法局的同志帮我们审了合同。”村民杨某兴站在公示栏下说。
建立“年度晒单+月度公示”机制,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公开村级财务、项目建设、民生实事等内容,村民知晓率、满意率均达100%。
设立“村民意见箱”“线上法治留言板”,近年来累计解决寨内路灯安装、老年活动中心修建、农产品销售渠道等群众诉求72件,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让法治氛围浸润侗寨生活
将法治文化融入侗文化传承,打造可看、可感、可参与的浸润式法治阵地。
侗年的晚上,坪坦法治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侗戏队正在演《张阿婆的养老钱》,讲的是“儿子不赡养母亲,款师用民法典说服他”的故事;旁边的“法治灯谜”区,村民猜着“款约里的‘不偷不抢’对应哪部法律”;小朋友举着“小小法治宣传员”的牌子,给游客发放《法律法规摘编宣传册》。近年来,在侗年、尝新节、月也(侗族走亲节)等传统节庆中,用侗戏、琵琶歌、芦笙舞演绎法治故事,惠及群众800余人。
坪坦法治文化广场将侗元素与法元素无缝融合。风雨桥造型的法治宣传栏里,贴着“款约条文”与“民法典解读”;鼓楼造型的法治书屋里,摆着司法局捐赠的500余册法治书籍,坪坦书屋获评全国“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公共阅读空间”;广场的花园里,有“惩戒石”“款约古训+法治名言”,让群众在逛广场、读好书中接受法治熏陶。
“我们把‘侗款讲法’纳入非遗传承课堂,司法局的哥哥姐姐和村里的叔叔阿姨经常来教我们学‘款词’、讲法律。”12岁的“小小法治宣传员”杨某语说。她已经能熟练背诵款约里的“尊老爱幼”对应《民法典》的“赡养义务”。如今,坪坦村的非遗传承课堂成了法治启蒙课堂,20名“小小宣传员”正努力让法治精神在侗乡薪火相传。
“坪坦村的实践,是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款约给法治添了温度,法治给款约定了边界。”通道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站在鼓楼前,望着正在讲法的“款师”杨老说,“我们要继续挖掘‘款约’里的法治基因,让侗乡法治建设更有侗味、更贴民心,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提供‘通道样本’。”
夕阳西下,鼓楼的铜铃响了起来,村民们端着油茶围过来,“款师”杨老又弹起琵琶:“款约是根,法治是魂;侗家儿女齐努力,幸福生活比蜜甜……”风穿过风雨桥的廊檐,把法治的歌声,吹进每一户侗家的木楼里。
责编:李祯媛
一审:李祯媛
二审:杜巧巧
三审:戴志杰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