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领游戏皮肤”?华容一名13岁学生被骗5万余元

  华容新闻网   2025-08-27 13:59:10

今日反诈案例:恐吓胁迫下的未成年转账骗局

典型案例

2025年7月底,家住三封寺的王同学(13岁)在某APP观看游戏直播时,看到一则免费领取‘蛋仔派对’皮肤的广告信息,他心动不已,便通过QQ扫描二维码,添加了一名陌生好友。

聊了几句后,对方称“免费皮肤”已发放至游戏邮箱。王同学查看邮箱表示未收到,对方便称是因为未成年,需要使用父母的手机进行操作担保才能领取皮肤,并告知需要在30分钟内完成操作,否则将起诉其父母”“罚款5万元”,还有“坐牢”的可能。

王同学害怕不已,赶忙询问如何操作。当天23时许,对方得知其父母熟睡,便通过视频的方式,指导王同学操作父亲的手机进行转账,并指示删除转账短信记录。

次日,王同学父亲起床后发现微信钱包中的钱不翼而飞,询问儿子才得知情况,随即报警求助,共计被骗5.4万元。

套路解析

1. 诱导上钩:在游戏直播平台发布虚假福利广告(如“扫码领免费皮肤”),诱骗未成年人添加陌生QQ。  
2. 制造恐慌:谎称“未成年人领取需担保”,伪造《解除后台异常协议》等文件。威胁“起诉父母”“罚款5万元”“坐牢”,利用未成年人恐惧心理施压。  
3. 操控转账: 通过QQ视频通话远程指导操作父母手机;窥探支付账户余额(如微信零钱通、银行卡);诱导转账并索要银行验证码;指令删除短信记录销毁证据;利用深夜时段(父母入睡后)降低被察觉风险。
4. 逃避追查:使用非实名社交账号(QQ、小红书)联系;全程视频规避文字证据留存。

防范措施

家长需做到:
1. 支付隔离:设置手机支付密码,不与未成年孩子共享;关闭微信/支付宝的免密支付功能,限定单日转账额度。  
2. 反诈教育:告诫孩子“所有免费福利均为诈骗”,尤其警惕需提供父母手机的操作;模拟演练诈骗话术(如“起诉父母”“验证码”),让孩子学会拒绝。  
3. 设备监控:定期检查孩子电子设备,卸载高风险APP(如非官方社交工具);开启手机银行短信提醒功能,异常转账第一时间发现。
来源华容警事

责编:张颖琳

一审:张颖琳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华容新闻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