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 2025-08-26 17:26:10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虢灿 整理 视频 何佳洁 项炜
烽火硝烟中一封封家书,有家国大义,也有儿女情长。湖南永州的唐仁玙在炮火声中写下万千思念与铁血壮志,信中有“别来瞬眼又中秋,两地相思两地愁”的柔情,也有“男女老幼,相携步行,形同赤地,惨状不堪名言”的悲痛,更有“日寇不灭,何以为家”的誓言。而他的生命定格在33岁,牺牲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唐仁玙1907出生于湖南永州东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军转战台儿庄、上海、南京、蚌埠等地,屡立战功。1938年底,被任命为湖北黄安县县长兼县军民抗日游击总队队长,协助阻止日军对武汉的突袭合围。1940年4月,在檀树岗参加国民革命军171师的军政会议时,遭日军飞机轰炸,不幸牺牲,时年33岁。
唐仁玙之妻唐春玉。
唐仁玙1938年1月5日参加徐州会战时,写给妻子唐春玉一封信。1938年1月,徐州会战开始,唐仁玙的这封家书就写于此次会战的转战途中。
唐仁玙思念妻子,也挂念家中其他亲人,他身为长兄,常常教导两个弟弟,曾写信告诫三弟:“男儿安能耽于儿女情长?当效班超投笔,马革裹尸。”在唐仁玙的感召下,大弟唐仁琮、小弟唐仁瑞先后投笔从戎,让人痛心的是,两个弟弟同样血染山河,一门三兄弟共赴国难。
家书原文
亲爱的玉妹:
我现在又由安徽蚌埠开到定远来了,这个地方交通不大方便,多山地,气候较暖和。我们为防范敌空袭,行军多在夜间。为应付情况之变迁,时行时止,而无一定驻地。每到一地,见有由前方来之灾民,男女老幼,相携步行,形同赤他(地),惨状不堪名言,足见日本遗害我同胞,良非浅鲜。所谓“匈奴不灭,何以为家”,现在可说“日本不灭,何以为家”。今后我尽力为国杀敌,一切自知谨慎,请放心。
前寄你之相片及信件,你收到没有?我俩自分别以来,从未接你回信,甚念!现年关在即,家用吃紧,而交通不便,有钱莫能寄,奈何!不过我遇到有地方可以汇兑,马上寄归。在未寄你钱时,当然要忍苦勿燥(躁),所谓皇天不负苦心人,苦尽甘来,天理循环,请要特别为我争气。
文武两儿,务必要细心带他、教他,使他聪敏、活泼、强健为要!父母大人务必要悦颜侍奉,使他老人家喜喜欢欢过日子。你自己要保重,不要生病。对于你的母亲,也要善为安慰,不使老人生忧生虑。但自己凡事宜谨慎,莫随便,因乡间人爱说别人闲言。到明年想金兰领到家费用,当按月寄归你用。我的身体如常,希勿远念,随时望来函告我家况为盼。
余容续叙,手此并询近好!并叩祖母大人、父母大人、令堂大人福安!
仁玙手启
元月五日
【“00后”读家书】
“何以为家”之问,当如警钟长鸣
读唐仁玙1938年于战火中写下的家书,最撼动我的不是“日寇不灭,何以为家”的誓言本身,而是这誓言如何从血泪中生长。
夜间行军的疲惫,目睹流民“形同赤地”的惨状,正是这切肤之痛,让“家”成为必须暂时剜舍的心头肉。誓言,是目睹山河破碎后的决绝。
信中琐碎的牵挂更令人心碎:反复追问妻子“相片收到否”“为何无回信”,这是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军人,对平凡幸福的渴求。细嘱妻子带好幼子“使他聪敏、活泼、强健”,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仅仅两年,他与两位响应“投笔从戎”的弟弟,皆血染山河。“一门三兄弟共赴国难”,这九个字重如千钧。他期盼的回信,成了永远的遗憾;他嘱托的孩子,失去了父亲。
家书,是一曲未尽的悲歌。用最真实的笔触诉说了今日我们视为平常的每一天,是如唐氏三兄弟般的万千英烈,以青春、血肉点燃星火换来的。墨痕会淡,但“何以为家”之问,当如警钟长鸣。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羊咪米)
唐仁玙素描画。羊咪米 绘
责编:苏亮
一审:虢灿
二审:黄娟
三审:张军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