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味蕾之聂市和菜

张国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6 16:21:0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张国良

锅铲在铁锅底刮出清亮节奏,猪油爆出细密油花,水汽蒸腾中,豆折丝、粉丝、白菜丝在肉汤里舒展翻滚,一缕醇香钻入鼻腔——这便是聂市和菜诞生时的光景。2021年,这道家常滋味跻身“临湘十大名菜”之列,登上大雅之堂,带着灶火温度,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聂市镇街头的大小厨房一路香透湘北门户,出现在临湘市路南和路北的红白宴席上。

和菜之名,藏着一部地方口述史。聂市镇是万里茶道上的一个千年古镇,原名“接驾市”,相传三国时吴主孙权在此巡视黄盖水军,赤壁大捷后,军民将家里现有的肉片、粉丝、白菜丝、豆折丝等食材汇入大锅共煮,以贺胜利。一口粗锅盛满欢庆,名之为“贺菜”。千年炊烟未散,这道菜却在光阴流转中悄然易字——乡民取“和”代“贺”,既谐原音,又寄寓了“和谐家园、和气生财 、和美生活”等朴素宏愿。菜名一字的嬗变,竟成了地方向上的人文精神地标。

聂市人做和菜,讲究“清滑”二字。豆折(俗称“千张皮”)需切成匀细长条,入滚水轻焯即起,过冷水而保弹韧;红薯或蚕豆粉丝温水浸软,莹润如白玉带;大白菜取嫩叶撕块,胡萝卜则切细丝点染橙红。猪油是点睛之笔,热锅中化开,或投点姜蒜爆香,旋即倾入所有主料猛火快炒。待蒸汽弥散,浇一勺醇厚肉汤——肉汤乃和菜魂魄,须用猪骨慢炖出髓脂,汤色乳白方称上品。汁水沁透食材,豆折吸饱油脂却显清亮,粉丝滑而不黏,白菜脆中带甜。起锅前撒青葱碎或蒜叶,白瓷盘里顿时浮起一片翡翠云霞。

这道菜的妙处,尽在舌尖触感。豆折经滚水与热油双重驯服,柔韧中带一丝俏皮的弹滑,牙齿轻合便顺从断开;粉丝裹着油润汤汁滑入喉头,如清溪流过卵石;白菜叶软塌甜润,梗部仍存一分爽利。至于味道,蒜香与胡椒辛烈先行冲阵,肉汤的浑厚随后托底,最终在口腔调和成温润的咸鲜。油香满颊却不滞不腻,仿佛山岚拂过稻田——难怪当地有民谚道:“一碗和菜穿肠过,神仙不如我快活。”

口口相传的美誉让聂市和菜逐渐成为临湘宴席上的“压阵将军”。红事宴上,它紧随鞭炮声登场,满盘五彩寓意生活丰饶;白事席间,它又以暖胃之味慰藉哀肠。无论街边排档待客,抑或酒楼包间设宴,主人点菜必朗声道:“先上一盘和菜!” 这声吆喝里,藏着临湘人待客的密码——不需山珍海味堆砌,但求一份熨贴脾胃的实在心意。曾见乡宴掌勺老师傅立于三尺灶前,面对半人高巨锅运铲如飞。豆折粉丝倾泻入内,他双臂筋肉虬结,翻搅间食材如浪起伏。问他秘诀,只笑指心口:“想着吃的人舒坦,手下自有分寸。”

和菜之“和”,早已超越烹饪术语。临湘地处湘鄂赣三省之交,南来北往的商旅在此留下味觉印记:湖北的精细刀工,湖南的浓油辣酱,江西的山野清气,竟在临湘人的铁锅里达成和解。

暮色浸染聂市老街时,炊烟又从青瓦间袅袅升起。主妇将白日备好的豆折粉丝倒入锅中,肉汤沸腾声如浅唱。游子归家推门,未及卸尘便问:“今天炒和菜没?”灶台边一声笑应,铁铲撞出清响。一盘热气蒸腾的和菜上桌,白的是豆折粉丝,青的是蒜叶白菜,橙的是胡萝卜丝,灯光下油光微颤,恰似浮游碎金。举箸间,千年烽火化为家常暖意,历史褶皱里的贺胜欢呼,此刻只余碗筷轻碰的叮咚。 当豆折的柔滑漫过舌尖,我们咀嚼的何止是食物?那是时间文火慢炖的和解之味:人与岁月的和解,胃与乡愁的和解,一方水土与万千过客的和解。

责编:兰萍

一审:兰萍

二审:刘宇丽

三审:丁会云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