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札记丨陪伴,是我给孩子最好的课堂

  科教新报   2025-08-26 15:36:29

宜章县思源实验学校 刘艳

每当夜深人静,合上陪孩子们读完的最后一页书,孔子那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总会悄然浮现在脑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愈发深切地体会到,这句古训不仅是我职业道路上的灯塔,更是指引我们经营家庭、教育子女的核心准则 ——以身作则的陪伴,从来都是最有力的教育。

我与丈夫育有一儿一女,13岁的女儿正值豆蔻年华,7岁的儿子尚在垂髫之年。孩子们的成绩虽未跻身顶尖学霸之列,却也在班级前列。比起分数,更让我们欣慰的是,两个孩子对学习自始至终保有一份纯粹的热爱:翻开书本时眼里有光,攻克难题后笑容明朗。这份轻松愉快的状态背后,藏着我们十余年来从未缺席的陪伴。

20126月,女儿的降生像一缕暖阳,照亮了整个家庭。从她躺在摇篮里时,我们在旁轻轻哼唱的摇篮曲,到每晚睡前,指尖翻飞玩着的 手指变变变 游戏;从一岁时跟着儿歌节奏,笨拙地拍手跺脚、摇晃身体,到看动画片时,奶声奶气模仿角色对话的模样;从玩识字卡片时,指着 日、月、山 一个个认读的认真,到搭积木时,和我们比拼谁的城堡更坚固的雀跃……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都浸透着我们的用心。

三岁后,绘本成了我们亲子时光的主角。每读完一个故事,我们总会拉着女儿模仿故事情节演一演:她当《小熊请客》里的小熊,我们当上门的客人;她扮《小红帽》里的小红帽,我们则故意装成 笨笨的大灰狼。那些年,我们几乎把所有空闲时间都交给了孩子,只愿用满满的陪伴,为她搭建一个装满爱与安全感的世界,让她在温暖中学会感知、学会表达。

女儿上幼儿园中班时,我因工作调动到县城,丈夫仍留在乡镇。三十多公里的距离,让我们只能在周末团聚。为了不让父女间的感情变淡,我提议让女儿每天给爸爸一封信其实是画画加歪歪扭扭的字,拍照发给爸爸。起初,她只会写爸爸我受你(把 写成了 ),旁边再画一颗歪歪的爱心;后来,她慢慢能写下简单的句子:今天我吃了苹果,甜甜的”“妈妈带我去了公园,看到小鸭子了”……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

有一次,女儿在信里写道:爸爸,我今天真的看到了彩虹,和书上画的一样,非常漂亮。”“彩虹 两个字不会写,她就工工整整拼上cǎi hóng。看着那稚嫩的字迹和拼音,我忽然意识到:孩子的世界正在悄悄变大,她开始把生活里的美好记下来,分享给最爱的人。没过多久,她竟能独立写出一段近五十字的话:今天老师表扬了我,因为我帮小朋友捡了掉在地上的画笔。我很开心,希望爸爸周末能早点回来陪我玩。看着她写完后,举着信纸骄傲地说 妈妈你看时,脸上那抹雀跃的笑容,我至今想起仍觉温暖。

女儿上一年级那年,家里双喜临门:儿子出生了,丈夫也调到了县城工作。每晚的亲子时光变得更热闹了:陪女儿读课文时,她会指着拼音一字一句地念,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抬头问我们;写作业时,我们会和她一起琢磨 字的三横怎么写才均匀字的撇捺怎么放才好看;画画时,她总先认真描述自己想画的内容我要画蓝天、白云,还有我们一家人在草地上放风筝。再拿起画笔细细勾勒。累了,我们就逗逗襁褓里的儿子,女儿会凑过去轻轻捏捏弟弟的小手,教他咿呀学语,小小的房间里满是欢声笑语。日子虽忙碌,却充实得让人满心欢喜。

在女儿逐渐适应小学生活的同时,我们也用同样的耐心陪伴儿子成长。两岁半时,我们和他玩找字游戏:把识字卡片藏在沙发缝、枕头下、书架旁,他找到后读对字音,就能得到一颗小贴纸作为奖励。每次找到卡片,他都像发现宝藏一样欢呼,认字的兴趣也在游戏里慢慢培养起来。三岁时,我们为他选了一套趣味识字动画视频,没想到他格外喜欢,每天傍晚都会主动拉着我们说 我要学认字啦

到了中班,儿子已经能捧着厚厚的《葫芦》连环画,坐在沙发上有声有色地起来虽然有些字不认识,他会根据画面猜,但故事的大致情节总能说对。读完后,他还会拉着我们讲爷爷被蛇精抓走了,大娃要去救他,眼里满是认真。后来,他更是成了小书迷,经常拉着我们去书店,踮着脚在书架前选书,奶声奶气地说我要这本恐龙的书”“我还要看宇宙的书

再大些,儿子又迷上了英语。我们陪他一起看视频,课后还会玩角色互换的游戏:他当老师,我们当学生,用当天学的单词互动。“What's this?” 小老师举着苹果卡片,一脸严肃地提问;我们则故意装作不懂而他会认真回答:“It's an apple” 有一次,他突然凑到我身边,大声 “Mom I love you”,虽然发音带着稚嫩的童音,却像一股暖流瞬间涌上心头,让我眼眶一热。在这样轻松的氛围里,他对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如今不仅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还会在我们忙碌时突然冒出一句 “Can I help you”,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如今,女儿即将升入八年级,学业压力渐渐变大;儿子也成了二年级的小学生,开始接触更系统的知识。但我们始终坚持着一些 固定节目:早上陪他们跑步,女儿总喜欢边跑边背古诗,从春眠不觉晓长风破浪会有时;儿子则会数着路边的树木,嘴里念叨onetwothree……妈妈你看,这棵树的叶子比昨天黄了一点。空闲时,我们会和孩子们打羽毛球、打篮球有时会故意放水输给他们,看着他们叉着腰、得意洋洋地说我赢啦,心里满是欢喜。

晚上的学习时光,我们也会穿插些轻松的互动:偶尔来一场跳绳比赛,有时比一比魔方还原,女儿最快能在50秒内拼好三阶魔方,常常骄傲地向弟弟炫耀;周末还会一起搭积木,前不久我们合力完成了一个大型航空母舰模型,儿子负责拼甲板,女儿负责装飞机,我和丈夫则搭船身,四个脑袋凑在一起,满是温馨的默契。这些小事,既是学习间隙的放松,更是我们与孩子之间心与心的联结。

周末,我们会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报一些兴趣班,但他们最期待的,还是去书店或图书馆。女儿最近迷上了《平凡的世界》,常常捧着书看得入迷,看完后会拉着我们讨论 孙少安为什么一个选择留在农村劳动;儿子则对科普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关于恐龙和宇宙的书,每次看完都会在路上跟我们分享新发现:妈妈,你知道吗?雷龙其实不是最大的恐龙,阿根廷龙比它大好多呢!”“黑洞会把旁边的星星都吸进去,好神奇呀!看着才七岁的他,眼里闪烁着对世界的好奇,我总忍不住感慨:陪伴的意义,或许就是帮孩子打开一扇扇看世界的窗,让他们永远保持这份探索欲。

即便日常行程再满,我们也会给孩子们一些小奖励:一起看《中国诗词大会》,跟着选手们玩飞花令,女儿总能接上几句,儿子则在一旁跟着念;一起看典籍里的中国》《论语》《史记》等经典从古籍中“活”了过来,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让孩子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看《唐宋八大家》,从韩愈、苏轼等人的生平故事中,读懂千古名篇背后的跌宕人生与家国情怀。看英文电影时,我们会模仿经典对白,儿子最喜欢学《狮子王》里的HAKUNA MATATA,念得有模有样;如果他们连续一周认真完成作业,就会带他们去吃一次肯德基这时儿子会拿着菜单认真计算 我能吃2个蛋挞,再要1个甜筒。女儿则会笑着说我要奥尔良烤翅,还要一杯可乐。看着他们满足的模样,我们也觉得格外幸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去年开始,我们制定了一项家庭计划:每年带孩子们去一两个著名景点,让他们在行走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时代的变迁。首站我们去了陕西,在兵马俑博物馆里,女儿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讲解员的每句话,事后又走一圈,结合笔记再观察一次;儿子则对兵马俑的发型格外感兴趣,不停问爸爸,为什么他们的头发都梳得不一样呀回家后还特意拉着我们查了秦朝发饰的资料。

站在壶口瀑布前,看着黄河水奔腾而下、激起漫天水雾,孩子们都屏住了呼吸。女儿突然轻声背起了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一刻,诗句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眼前震撼的实景;儿子则兴奋地拿出五十元人民币,嚷嚷道,原来就是这里,要把瀑布画下来,回去给同学看。这样的经历,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孩子理解知识的意义,也让他们更懂得热爱脚下的土地。

记得女儿六年级的家长会上,语文老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有人说是培养兴趣,有人认为 是传授学习方法,也有家长强调要多鼓励、多表扬。轮到我时,我几乎没有思考,脱口而出两个字:陪伴。话音刚落,老师便笑着点了点头,说这两个字,说到了教育的本质。

是啊,从女儿出生至今的十三年里,我们从未缺席过他们的成长:陪他们读第一本书、解第一道题,陪他们跑第一次步、打第一次球,陪他们第一次去书店、第一次看瀑布……当然,陪伴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也有因工作疲惫而对孩子耐心不足的时候,也有因教育理念不同而与丈夫产生分歧的时候,更有在辅导作业时忍不住提高音量的瞬间。但正是这些真实的、带着烟火气的瞬间,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彼此,也让孩子在爱与包容中学会成长。

我们的孩子或许不是别人口中完美的孩子,没有拿过太多竞赛的奖,也没有过人的天赋,但他们阳光、乐观、善良、向上遇到困难会努力克服,看到别人需要帮助会主动伸出手,对世界永远充满好奇。我想,这就是陪伴最好的回报。

陪伴,是一间看不见的课堂,没有清脆的铃声,却会在孩子的一生中不断回响。我们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唯一的坚持,就是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段路上,都不曾缺席。愿这份陪伴能成为他们一生的铠甲,让他们无论走多远,都能记得身后有家的温暖;也愿他们能将这份温暖传承下去,让爱与陪伴的家风,在岁月里生生不息,让家庭的明天,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美好。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