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6 11:12:53
文明新风泽润一方沃土
——记第七届全国文明镇平江县梅仙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陈丽虹 陈波吏 罗紫淅
捷报传佳音,文明耀梅仙!今年,平江县梅仙镇荣膺“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这座湘北古镇以党建为旗,蘸取文明实践之墨,在青山绿水间勾勒出治理新篇,铺展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
深耕厚植 共绘创文最大同心圆
近年来,梅仙镇持续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开设干部赋能班,25次邀请专家、道德模范为党员干部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办“创建文明城市”“我与梅仙共成长”等主题演讲比赛,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崇德守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举办“村BA”篮球比赛、平江县“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和农民端午晚会,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2024年3月6日,梅仙镇中心小学一场别开生面的“四史”知识竞赛拉开了帷幕,在激烈的竞赛后,五年级同学小雷说:“我的榜样有很多,有战斗英雄黄继光、有航天英雄翟志刚……我的梦想是将来成为一名特战部队战士,保家卫国!”小雷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是学校的升旗手。他爷爷是一名老党员,业余时间特别爱看爱国主义题材书籍和影视剧。耳濡目染下,这些兴趣爱好也深深影响着他。从机关到村社,人人参与创建,个个奋勇争先,凝聚了全民创建的磅礴力量。
三治融合 绘就基层治理新篇章
在青桥村,养鸭大户李大哥的鸭棚吸引了很多人驻足——通过文明积分系统改造后,原本脏乱的养殖区变成秀美屋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同时还带动4户邻居共同转型,这个转变正是梅仙镇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的缩影。
梅仙镇以党建为引领,打出“村规民约强自治、家风建设润民风、移风易俗破陋习”三套治理组合拳,创新探索出了“优良家风+群英断是非”工作法,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全镇30个村(社区)量身定制“村规民约2.0版”,司法审核确保一村一策不越法律红线,智慧监督系统如同“文明天眼”,8600余件不文明行为在积分管理中被柔性化解。在三里村村民议事会上“连摆酒席用几个菜都要经过民主协商,大家不会像以前一样攀比了!”村民老王说;在稻田村,“晒家训”活动催生出特色马蹄产业集群,家风文化真正转化为富民产业;在新霞村,通过移风易俗政策的推动,红白理事会成了新民俗“设计师”,既守住“人情味”又破除旧陋习。自2023年起,全镇共规范婚丧事宜115起、叫停铺张宴席300余场,为老百姓省下人情开支700余万元,如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已成为梅仙群众的新时尚!
特色课堂 激活文明实践主阵地
“广播一响,板凳搬上!”傍晚的毛泥岭社区便利店前,村民围坐成圈。镇司法所干部用方言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篇,说到“城镇户籍子女可以继承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时,李大婶猛地拍腿:“早晓得这条,老房子就赶紧修缮啦!”这样的“傍晚六点半学习机制”已举办180余场,2.3万余人次在茶余饭后完成法治与道德的“精神加餐”。
梅仙镇发动32名老党员为宣讲团骨干,打造行走的“红色充电站”。72岁的老党员曾大叔在稻田边开讲“一粒米的初心”,把党课讲到农忙一线;村干部湛雷用拍视频的方式将湛氏宗祠“家风微课”完整展示,吸引5000余人次线上观看。68场特色党课覆盖1.2万党员群众,实现教育零距离。“家风评议会上,我家被评为‘待改进户’,臊得连夜大扫除。”璋璋村的张大叔坦诚地说。梅仙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打造了“酉时课堂”“家风课堂”“党建课堂”三位一体教育矩阵,村民道德意识显著提高,由此开发出了独具匠心的梅仙德治研学线:走进革命遗址和战地医院探寻红色记忆、走进梧桐山探寻“强村富民、弘文润民”的文化密码、走进千亩油茶示范基地探寻生态产业与文明共兴的绿富道路。累计接待研学团队35批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80余万元,实现道德建设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村民老李感慨:“现在打麻将的少了,唱戏写字的多了,连娃娃们放学都抢着去道德课堂当小讲解员。”
行走在梅仙的街巷村落,家风长廊里墨香与稻香交织,文明实践站中党课声与笑声共鸣,红马甲的身影掠过青山碧水,一幅党群共绘的文明长卷正徐徐铺展。立足新起点,梅仙镇将持续厚植文明沃土,让“全国文明村镇”的金字招牌转化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持久动能——文明之树常青,终成参天之势;乡风之泉长流,必润万物而生。
责编:张颖琳
一审:张颖琳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