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在线 2025-08-26 09:58:5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吴珊 黎静
在湘潭市社会福利院康乃馨颐养中心,74岁的李湘萍紧握着二级重残儿子文勇的手,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母子相视而笑的脸上。这里没有生硬的“安置方案”,当工作人员得知老人最深的忧虑并非“住哪里”,而是“能不能与儿子同住”后,一句真诚的承诺“您放心,我们一定满足您的愿望”悄然融化了她的焦虑。这一幕,正是湘潭市社会福利院以创新思维破解养老难题,提升服务温度的生动写照。
政策叠加破难题:“家庭共生”照护破解两难困境
传统机构养老模式常难以避免“分离安置”的困境,作为地市级的“公办国营”综合型养老机构,市社会福利院颐养中心创新推出“家庭共生”照护模式,精准破解“我护不了你,你也帮不了我”的民生痛点。
李湘萍母子的经历便是这一模式的温暖注脚。老伴离世后,失能的李湘萍与重残儿子文勇在老旧楼梯房中艰难生活。工作人员上门评估时,没有生硬地谈“入住条款”,而是躬身倾听,真切理解老人“母子同住”的迫切需求。最终,院方为母子安排同一居室,既保留亲情的自主互动空间,又提供专业照护,让困境家庭重拾生活尊严与希望。
这份温暖同样照亮了李大萍一家。86岁的李大妈,两个儿子陈东(中风失能)、陈凌(车祸致双腿截肢)均需照护。大儿子陈东于2024年9月入住颐养中心,工作人员主动协助其通过长期护理保险评估,每月费用由3260元降至2210元。同时,积极为小儿子陈凌办理特困人员集中照护申请,评估为全护理等级,享受政策补贴1662元/月,并于同年10月入住。当工作人员得知独居的李大妈无人照料,便主动上门劝导其入住机构。老人作为社会人员享受优惠,每月费用1760元。由此,李大妈与两个儿子通过“家庭团聚式照护”共同入住颐养中心,彻底解决了老人独居无人照料、儿子难享专业服务的双重难题,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成为支撑这个特殊家庭幸福的坚实支点。
市社会福利院护理人员陪伴老人在院内散步。(黎静 摄)
打破壁垒促融合:从“隔窗相望”到“亲情相守”
消除政策藩篱,促进养老服务资源由“分类保障”走向“融合服务”,是提升服务效能和居民获得感的关键。公办福利机构服务转型,成为市社会福利院的又一突破性实践。2023年6月,该院引入湖南康乃馨养老社区综合运营公司专业力量,依托“公办国营”优势,打破了政策的历史限制,实现“重残兜底对象”与“社会老人”兼容照护,有效弥合了服务对象间的物理区隔。
罗冰连与女儿李红娟的故事感人至深。李红娟幼年因病致残,2019年作为兜底对象入住市社会福利院颐养中心。此时公办养老机构尚未对外开放,年迈的罗冰连独居老旧小区,每日艰难爬楼往返家与机构之间探望女儿、递送衣物,这让她牵挂蚀骨、身心俱疲。
通过政策跨类型共享的支持,避免了养老服务仅依赖“兜底保障”,市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主动联系罗冰连的大女儿,将老人接来机构同住。从此,“妈妈在左,女儿在右”成为日常——喂饭、梳头……母亲能随时照料女儿生活,让亲情关怀从“形式化探望”升华为“生活化陪伴”。这一成功实践被提炼为“物理距离缩短+照护权限开放”模式,成为公办机构服务延伸的典范。最温暖的兜底,从来不是“安置”,而是让牵挂有了稳稳落地的地方。
彰显价值强引领:兜底保障浸润人文关怀
市社会福利院兜底养老模式的创新实践,赋予公办养老机构三重标杆价值:于家庭而言,它革新了机构养老的刻板印象——这里不再是“把家人送走”的无奈选择,而是“亲人能够互相陪伴、彼此温暖,同时获得专业守护”的港湾;于社会而言,它深化了兜底保障的内涵——不止于“住得下”,更要“住得有尊严、住得有亲情”,让“老年人+重残”照护成为民生温度最具体的表达;于行业而言,它推动了服务理念的融合——打破“养老=老人专属”“助残=残障专属”的割裂思维,以“融合照护”探索普惠型服务新路径,为同类机构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湘江之畔,湘潭市社会福利院颐养中心以“公办国营”的创新实践为依托,在刚性政策架构中嵌入了温暖的柔性关怀。当失能老人与重残子女在同一个屋檐下相守,当无形的制度壁垒在亲情需求与服务创新的双重驱动下被有效化解——这一切都在证明:最坚实的民生保障,源于紧握的双手、比邻的陪伴,以及那句朴实而厚重的告白——“这里,就是家。”
责编:邓玉娇
一审:邓玉娇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湘潭在线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