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5 13:41:34
湖南法治报·新湖南客户端讯(全媒体记者 王薇 通讯员 罗丽芳 刘思园)轰鸣的厂房、复杂的排污数据、严厉的行政处罚……当环保执法遇到企业经营困境,一边是生态环境部门坚守法律底线,要求企业立即整改、依法受罚;一边是企业坦言技术受限,“一罚了之”让生存雪上加霜。
案件棘手,矛盾尖锐。然而,当株洲市芦淞区人民法院院长担任审判长,行政机关一把手参与化解,合议庭深入企业车间,行政复议机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协商后,事情悄然发生变化。
8月18日,法槌落下,双方握手言和。这场看似“零和博弈”的环保行政处罚争议,最终实现双赢,转化成为携手共护绿水青山的庄重承诺。
案情回顾:环保红线,不容触碰
2024年8月,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在检查时发现,某企业在环保设备损坏后未启用的情况下,未向相关部门报备更换设备,仍继续进行生产,同时还存在部分危险废物未按规定贮存。生态环境局当场指出企业存在的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并要求企业及时整改。
2025年2月,该局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对企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处以罚款。
执法亮剑遇企业困顿
面对行政处罚,企业感到委屈。他们并非故意触碰红线,而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为完成订单任务无法停工。收到整改指令后,企业于同年11月购置新的环保设备并完成安装调试,期间完成了危险废物的转运与合理贮存。
企业虽深知问题所在,但认为处罚金额过高、整改时限过紧,忧虑重重,最终选择诉至法院。一边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刚性法律底线,一边是企业的实际生存困境与发展焦虑。矛盾摆在了合议庭面前。
深入现场,脚步丈量矛盾
面对这起生态环境领域的行政处罚纠纷,合议庭深知简单的一纸判决难以实质化解矛盾。他们没有选择“坐堂问案”,而是迈开脚步,深入企业一线。
“设备更新确实需要周期”“加水湿磨工艺的除尘效果与布袋除尘相差多少?”法官与企业技术人员、环保执法人员共同探讨。轰鸣的车间旁、复杂的排污口、略显陈旧的治污设备前,都留下了合议庭法官们专注的身影。
多方联动,合力化解
第一次庭审中,双方情绪激动,矛盾尖锐。企业方认为行政处罚金额过高,超出其承受能力;生态环境部门则坚持处罚合理合规,环境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庭审中,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合议庭敏锐地发现:双方对违法事实认定并无太大分歧,争议焦点集中在处罚幅度及是否应考虑企业整改情况上。
“既然有共识基础,就有调解可能。”休庭时,合议庭当即决定——此案不能一判了之,必须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审判团队穿梭于双方之间,耐心倾听,理性分析。他们既讲法理:“行政处罚要符合比例原则”;又讲情理:“企业关系数百员工生计”;更讲事理:“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计”。
渐渐地,企业态度从“坚决不认”转变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生态环境部门也从“必须全额缴纳”转变为“可以考虑企业实际困难”。
为汇聚更广泛的智慧与力量,法院打出“组合拳”:针对执法问题向相关部门发出败诉风险告知函;主动与市司法局对接,与行政复议机关共商化解方案;组织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评析会,邀请10余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论证评析。代表委员们结合自身领域,就“企业权益保护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执法尺度的把握”“自由裁量基准的细化”等议题发表意见。这些来自不同视角的声音,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化解矛盾的河道,推动各方从针锋相对走向寻求共赢。
法槌落下:当庭承诺,达成和解
再次开庭时,企业当庭庄严承诺:今后将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履行企业环保法定义务,全面落实环保主体责任,高标准实行规范化环境管理,确保不再出现环境违法行为;履行好企业环保责任,做到守法经营,成为保护环境的良心企业。
生态环境部门出庭负责人表示:“今天我们愿意调解,不是妥协退让,而是看到了企业整改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对立关系,我们更愿做企业的‘环保合伙人’,共同守护碧水蓝天。”
最终,在审判长沉稳有力的主持下,双方在法庭上签署调解协议。该协议经前期多轮协调凝聚智慧而成,既坚守了环保底线,明确企业环保责任,又体现了司法温度,充分彰显了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执法理念。
法槌落下,回音清脆。一纸浸透法律智慧、治理温度与各方协作汗水的行政调解书,正式生效。
司法智慧: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本案的圆满化解,正是法院深入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的生动缩影。
执法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环保执法是守护青山绿水的利剑,其权威不容置疑。司法介入的价值,在于精准识别个案中的复杂因素,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前提下,运用司法智慧寻求最优解,避免“办一个案子,垮一个企业”。
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简单的“罚与不罚”,而是在法治框架下寻求最优解,让行政处罚的刚性目标通过柔性司法得以圆满实现。法治护航,青山常在,发展永续。这正是司法服务大局、守护民生的不变初心。
组稿:刘惠明
责编:王薇
一审:王薇
二审:刘欢乐
三审:戴志杰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