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记忆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5 09:58:32

文/蒋集政

朋友刘兵辉的夫人从承德市来长沙度假,周末约几位朋友家庭小聚,不由想起2024年仲夏时节,长沙几位朋友携家人承德行。

承德,别称“热河”。热河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内,全长仅90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短河流,因终年热气腾腾,“仙气”飘飘,故名“热河”。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朝廷在此修建热河行宫,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开始使用。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热河厅,雍正十一年(1733年)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赐字“皇承天德”,设承德直隶州,始称“承德”。

避暑山庄

承德有“紫塞明珠”之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最著名的当数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建成,历时89年。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题“避暑山庄”匾额挂上内午门,从此热河行宫更名避暑山庄。

清王朝为保持满族“骑射”传统,训练军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距京城350公里之外建立木兰围场,每年秋季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为解决皇帝及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沿途吃、住、休息及物资运输等问题,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陆续建立20多座行宫,热河行宫位于北京与木兰围场中间地带,为众行宫之中枢。

选址热河修建行宫,据说是康熙帝率领大军北征噶尔丹途经热河时被这里的山清水秀深深吸引,当即拍案叫绝:“好!此地山川形胜,气候宜人,是避暑的好去处!”避暑山庄建设从此拉开序幕。

避暑山庄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营建: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五十二年(1713年),避暑山庄初具规模;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1741年)至十九年(1754年),避暑山庄进行大规模扩建。山庄按中国地理形貌选址设计,以西北山区、东南湖区、北部平原区之地形地貌构成中国版图的缩影,120余组建筑掩映于山水草木之间, 构成融南秀北雄于一体、集全国名胜于一园的壮美景观。康熙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三十六景”,乾隆仿皇祖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三十六景”,合称为“七十二景”。

山庄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布局严整,建筑林立,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4组建筑,是紫禁城的缩影。苑景区又分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峦区,湖泊区为精华所在,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成5个湖,各湖之间有桥相通,洲岛错落,曲折有致,绿树成荫,秀丽多姿,康熙曾夸耀说“天然风景胜西湖”。

热河行宫是清王朝的避暑胜地,康熙一生到避暑山庄40多次,乾隆更是将其视为第二故乡,一生到此达100多次,在位期间就达80多次,随行人员最多的一次就有3万多人。为让避暑山庄“尽善尽美”,乾隆不惜大兴土木,还专门设立“热河都统”官职,负责避暑山庄事务,地位相当于一省总督。

比起康熙、乾隆对避暑山庄的喜爱,处于两者之间的雍正皇帝在位13年,却一次都未到过避暑山庄。这位“以国事为重”著称的皇帝,有一次大臣们劝他去避暑山庄避暑,他说:“朕为天下之主,岂能贪图一时之乐?国事繁忙,朕实在抽不开身。”充分体现了雍正勤政爱民的性格与作风。

避暑山庄见证了清王朝的兴盛与辉煌,也见证了清王朝的衰落与耻辱。清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带着皇后、懿贵妃及载淳一行仓皇逃至承德,避祸避暑山庄,后在西暖阁批准了被迫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仅《中英北京条约》,就让香港经受了百年屈辱,咸丰也在屈辱中于1861年8月病逝于避暑山庄……

皇家寺庙

承德市不仅拥有皇家园林——避暑山庄,还拥有皇家寺庙群——外八庙。外八庙是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间陆续建成。因承德地处北京和长城以外,故称外八庙,包括溥仁寺、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溥善寺(现已不存)。

外八庙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反映出清代前期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成就,在这里,可瞻仰西藏布达拉宫的气势,浏览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雄奇,领略山西五台山殊像寺的风采,欣睹新疆伊犁固尔扎庙的身影,还可看到木制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是汉、蒙、藏文化交融的典范。

其实,避暑山庄周围修建的寺庙群共有12座,除前述8座寺庙外,还有罗汉堂、广安寺、普佑寺、普乐寺等4座,因当年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于北京喇嘛印务处注册的只有8座,设总理堪布住普宁寺管辖,故称“外八庙”。而从康熙五十年(1711年)开始到道光八年(1828年),清廷在承德市区与滦河镇一带敕建寺庙更达43座之多,其中外八庙12座,山庄内16座,狮子园2座,滦河镇2座,山庄外东及南8座,狮子沟、上二道河子、河东各1座,这些寺庙泛称为外八庙寺庙群。

清朝特意在避暑山庄周围修建诸多寺庙,这可不仅仅是单纯为了积德行善,而是清王朝一个重要的政治手笔。清朝初年,佛教在西藏、青海等地势力强大,在政治上有效地控制地方政权,经济上汇聚着大量财富。清政权为加强对北疆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对各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采取以顺应少数民族习俗的策略。以避暑山庄为中心,用外八庙的不同民族建筑形式,不仅能安抚少数民族的信仰,还能作为军事据点,历史上有“明修长城清修庙”之说,更象征各少数民族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和“康乾盛世”的强大和统一,是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位于承德市双桥区狮子沟镇狮子沟村的普陀宗乘之庙,又名“小布达拉宫”,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建设的普陀宗乘之庙,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建筑代表作。

普陀宗乘之庙占地22万平方米,位于山巅的主体建筑大红台,通高43米,台中央主殿万法归一殿顶部全部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是汉藏建筑融合再创造的成功范例,具有民族、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热河今昔

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承德一带虽然早在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活动遗迹,但直到清朝初年,热河上营(现承德市区)始终未设立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是一个“名号不掌于职方”的小村落。

热河巨大的发展变化自然始于避暑山庄的修建。自热河行宫投入使用,康熙一年中驻跸此地,最长从农历端午节(五月初五)到重阳节(九月初九)。这里成为清王朝第二政治中心,有“塞外京都”之称。

为适应皇帝每年都到承德避暑的需要,各蒙古王公、朝廷大臣及一些词人文士都争相在承德建设府邸宅院,承德工商业随之高速发展,市井行人杂沓,车马喧嚣,酒楼茶铺鳞次栉比。

乾隆时期,承德发展开始进入繁荣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一道谕旨中说:“热河地方朕每岁秋狝先期驻跸,数十年来户口日增,民生富庶,且农桑繁殖,市肆殷闻……”“皇祖诗云聚民至万家,今则不止于万,俨成大邑矣”。是年升为承德府。

辛亥革命废除府建制,民国三年(1914年)设热河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建热河省,承德为热河省会。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承德被日寇侵占,成立伪满洲特别行政区。1945年承德解放,成立承德市人民政府。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承德,直至1948年再获解放,为热河省省会。1955年热河省建制撤销,承德市划归河北省。

承德虽然失去了昔日塞外京都与省会的荣耀与辉煌,却也因此造就承德市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旅资源,除拥有世界最短河流——热河、世界最大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世界最大皇家寺庙群——外八庙外,还拥有许多“世界之最”。如世界最大木制佛——千手千眼观世音;被称世界一绝的石柱——磬锤峰;万里长城精粹——金山岭长城;天下第一奇松——九龙松等;打造了全球首部以皇家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户外实景剧《鼎盛王朝·康熙大典》。

《鼎盛王朝·康熙大典》以元宝山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景观及周围山脉走势为背景,分为《序幕》《天下》《天性》《天问》《天籁》《尾声》,演绎了康熙大帝的传奇经历和辉煌一生。

我曾于2008年3月首访承德,因时间关系,仅参观了避暑山庄,好在当时为旅游淡季,游人稀少,得以仔细游览品味。再到承德,正是避暑旺季,到处人流涌动,比肩接踵。感谢刘兵辉夫人李美惠女士的精心周到的安排,让我们领略了承德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地域特色、风土人情。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我们此次承德行3天10余人,除周末外,李美惠女士特地休假一天全程陪同,刘兵辉当年驻承德部队已转业地方工作的战友、同学梁巍夫妇、周建新夫妇、李国华夫妇,还有已退休的承德市老领导、我永州同乡胡晓红夫妇,驻承德某部队首长、长沙老乡朱卓夫妇,或轮流或全体出席,陪同我们一日三餐,让我们在品尝承德特色美食的同时,深深感受到他们与刘兵辉夫妇的深情厚谊,体会到曾经“塞外京都”的热情大气,还有依依难舍的浓浓乡情……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蒋茜

一审:蒋茜

二审:甄荣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