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08-25 06:48:42
原载《湖南日报》8月25日4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婷
每天上午,位于湘潭高新区昭山片区的湘潭市医疗联合体病理诊断中心格外繁忙。
专门的医疗运输车从湘潭市中心医院、湘潭市一医院、湘潭市二医院、湘潭市三医院(湘潭医卫职院附属医院)4家公立医疗机构收取病理标本后,一路驶向病理诊断中心。蓝色箱子里的每一份标本,都有自己的专属“身份证”。到达病理中心后,病理技术人员第一时间核对标本信息,确认无误后签收,扫描上传系统。
“整个过程就像收取快递一样,但这份‘快递’关系到病人生命,因此每一步都要特别仔细,帮助临床医生确定肿瘤类型和分级,为后续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湘潭市一医院病理医生唐仪说。
位于昭山脚下的湘潭市医疗联合体病理诊断中心
病理医生“抱团”,破解资源不足、水平不齐难题
说到癌症,几乎人人“谈癌色变”。一个人是不是得了癌症,是早期癌症还是晚期癌症,主要是病理医生说了算。
然而,我国病理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全国病理医生总数约2万人,保守估计缺口近4万人。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湘潭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全市病理从业人员仅62人,其中诊断医师33人。数十人的队伍,要为全市近300万人服务,难度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各家医院病理诊断水平参差不齐,这让临床医生很为难。“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出具的病理诊断报告常常写着‘考虑某某病’‘不排除某某病’‘建议上级医院会诊’等模棱两可的字眼。病理医生扮演的仍是‘二传手’‘传话筒’角色,起不到‘终极诊断’的作用。”湘潭一名公立医院临床医生告诉记者。
湘潭市医疗联合体病理诊断中心,医生正在切片
最终,患者要么被要求重新取标本化验,要么标本被送到外地大医院检验,既花时间,又费钱。
放眼全国,2011年,浙江宁波大胆改革,整合市属6家三甲医院病理人员、设备,组建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这是国内首家政府举办、独立设置、区域服务的专业病理诊断中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湘潭向宁波“取经”,将湘潭市中心医院、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三医院的病理科资源和人员全面整合,统一管理,集中办公,成立一家崭新的医疗机构——湘潭市医疗联合体病理诊断中心。
湘潭市4家公立医院病理人员集中统一办公
数据显示,通过病理资源全面共享、人员同质化培训、质控同质化管理,实现报告结果互认,今年上半年,4家医疗机构病理重复检查率同比下降30%,患者等待时间缩短50%以上。
“抱团”后,人员并未增减,技术如何提升?湘潭市医疗联合体病理诊断中心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第三方专业机构湖南新途病理检验有限公司“牵手”合作。“湖南新途聘请了很多外籍病理学亚专科专家,我们依靠其先进的技术,实现与国际接轨,提高病理诊断整体水平。”湘潭市医疗联合体病理诊断中心主任、湘潭市中心医院院长吴勇军说。
国际会诊助力,精准诊断挽救患者生命
8月21日8时,湘潭市中心医院病理医生吴娟坐在显微镜前,开启一天的工作。镜头下的病理切片通过镜头40倍、100倍乃至400倍放大,打开复杂的世界。
“400倍下,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大不一样。比如正常肺泡上皮细胞是薄薄的一层,变成肿瘤细胞后,会密集地排成几层,挤在一块。”吴娟形象地描述,这时候看到的肿瘤细胞“很大也很丑”,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在专家带领下,病理医生通过显微镜专注地工作
今年初,吴娟就发现一份“很大也很丑”的病理标本。标本的主人陈玲玲是一名18岁女孩,在某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淋巴结发炎,但抗感染治疗并未起效,心急的她赶紧到湘潭市中心医院求助。
医生切取陈玲玲的颈部肿物活检,显微镜下,患者淋巴结结构已被大小不等的淋巴滤泡替代。吴娟说,这些滤泡内外一致,结构弥漫且拥挤,这一切都指向了恶性肿瘤——淋巴瘤。
然而,进一步病理分析却“矛盾重重”:肿物虽兼具多种淋巴瘤亚型特征,却又与任何一种最常见类型的表现不相符。该院病理科主任李智信迅速将陈玲玲的信息上传至国际会诊系统,对接美国纽约大学淋巴瘤专家刘志广教授。
不到24小时,刘志广在线完成阅片,诊断为“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李智信告诉记者,这种病罕见且特征独特,需要经验极其丰富的病理医生才能确诊。
外籍专家的意见拨云见日,同时还带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消息:这种淋巴瘤十分“友好”,生存率极高。根据陈玲玲的情况,医生建议她先观察,目前不需要抗肿瘤治疗。
湘潭市医疗联合体病理诊断中心分子精准实验室
医生的话,让陈玲玲的生活迎来曙光。她的家人由衷感慨,不要到北京、上海等大医院转诊,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国际专家病理诊断服务,是真正的好事、实事!
与陈玲玲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湘潭县晚期胃癌患者吴宁希。今年,他在市内一家二级公立医院就诊后,通过胃镜获取病变部位组织标本,送到湘潭市医疗联合体病理诊断中心。分子检测结果显示,这是一种很少见的胃癌亚型。通过国内专家复核,外籍胃肠亚专科专家徐如良远程会诊,建议靶向药治疗。
如今,吴宁希定期在乡镇卫生院购买靶向药,还有医保报销。“没想到在二级医院看病,不用多花钱,也能享受国际专家服务!”吴宁希欣慰地说。
吴勇军介绍,湘潭市医疗联合体病理诊断中心共有5名外籍病理专家常驻指导,实时提供疑难病例会诊咨询,中心还与26名外籍亚专科病理专家建立国际远程会诊联系。今年,该中心已完成标本检测近5万例,诊断准确率接近100%。
医生能力跃升,从“全科”迈向“亚专科”
8月10日,湘潭市医疗联合体病理诊断中心、湖南新途联合承办的“健康中国基层慢病综合管理赋能工程——淋巴瘤专科人才能力提升项目”在湘潭举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医疗机构淋巴瘤临床及病理专家齐聚一堂,开展学术分享。疑难病理鉴别诊断读片环节,大屏幕上展示着复杂的数字病理切片图像,病理专家引导大家从细胞形态、组织结构及免疫表型等方面细致观察分析。
淋巴瘤病理学术交流在湘潭市医疗联合体病理诊断中心举行
来自湘潭市三医院病理科的曾伯文十分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他早早到达会场,一上午做了好几页学习笔记。“自从与其他医院的同仁集中统一办公,感觉每天接收的知识、学到的诊断技能都是新的。”他说。
曾伯文所在的湘潭市三医院是一家二级公立医院,病理科医生仅他一人。他告诉记者,过去,他“从头看到脚”,没有精力深钻某一领域,每天“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加上很多病人选择到大医院治疗,他甚至连看到复杂病理切片的机会都没有。
今年初,他从湘潭市三医院来到湘潭市医疗联合体病理诊断中心,接触了更加先进的病理诊断设备,直言“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遇到湘潭市中心医院、湘潭市一医院两家三甲医院的疑难病例,他会主动参与读片讨论;碰上外籍专家学术讲座和交流,他更会积极参加。
现场组织开展疑难病例讨论
提升能力,共同进步。这正是湘潭整合4家公立医院病理力量,与国际接轨的初衷所在。吴勇军介绍,湘潭市医疗联合体病理诊断中心聘请的外籍专家,组建了5个亚专科团队,已累计开展3次线下国际交流。如今,这里每周平均有20例疑难病例,通过驻诊国外专家或亚专科国际远程会诊确立诊断。“目的就是要从‘大病理’的粗放时代,走向‘病理亚专科’的精细发展时代,让老百姓获得更加精准的治疗。”他说。
湘潭市卫健委主任马金辉表示,将瞄准“建设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病理诊断中心”目标,把整合范围从4家公立医院扩大到全市医疗机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实现市、县、乡三级病理服务网络全覆盖,解决基层病理诊断能力薄弱问题,打造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湘潭样板”。
湘潭市医疗联合体病理诊断中心外景
■短 评
以资源整合破题 用机制创新惠民
彭 婷
病理学被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称为“医学之本”。钟南山院士指出,病理科和病理医生的水平,是医院医疗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病理科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建设,对于提升整个医疗系统的质量至关重要。
湘潭整合4家公立医院病理力量,与国际接轨,高标准建设病理诊断中心,为破解医疗资源不均、水平参差不齐等难题提供了创新样本。这一探索,不仅体现了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改革智慧,更彰显“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思想。
这一改革,抓住了医疗资源“碎片化”的关键症结。湘潭通过人力、设备、管理集约化配置,实现“1+1>2”的聚合效应。病理医生从“单兵作战”变为“集团作战”,既缓解人才短缺压力,又通过同质化培训提升整体水平。这种资源重组,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体制机制创新产生的“化学反应”。
从民生视角看,改革直击群众就医痛点。国际远程会诊平台的搭建,让疑难病例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权威诊断;检查结果互认机制,大大减轻患者经济和时间负担。重复检查率下降30%、诊断准确率接近100%……这些数字背后,正是百姓实实在在的就医获得感。
这种模式,也为分级诊疗提供支撑。当乡镇卫生院的标本也能获得三甲医院的诊断质量,当二级医院的医生也可以参与顶尖专家会诊时,医疗资源的“水位差”自然得以消弭。
湘潭的医改经验启示我们:破解看病难,既要加大投入补短板,更要通过制度创新盘活存量。这种以资源整合推动服务升级的改革路径,对于进一步深化医改,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原文链接:“家门口”畅享国际诊疗服务
责编:徐凯琦
一审:张笑
二审:唐能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