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3 19:16:27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淼 童臻熙
退役客机如何拆解?拆下的零件如何“二次就业”?8月22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南航工程技术湖南基地实地探访。8天前,一架机龄19年、光荣退役的空客A319飞机在这里开启了它的“再生之路”。
(南航在湘首次启动飞机拆解业务 童臻熙 摄)
“新身份证”:让每一颗螺丝都有“新工作”
走进南航工程技术湖南基地,映入眼帘的就是停放在机库中央的空客A319飞机。
进入飞机拆解的第8天,飞机的机头、机翼、尾翼等部分已被打开,可看到裸露在外的内部结构。
飞机周围停放着几组黄色的工作梯,拆解人员几人一组,观察零件、传递工具、托举拆下的零件,整个工作流程井然有序。
“飞机拆解并非简单的‘变废为铁’,要根据飞机的状态量身定制方案,这样才能让每一颗螺丝钉都有‘新工作’。”湖南基地飞机拆解项目主管刘礼说。
此次拆解任务由南航工程技术分公司携手南航湖南分公司共同完成。前期,他们对这位“退役老兵”进行了全身清洗,排空残留的燃油、液压油等易燃液体,再调取飞机的“病历本”。根据维修记录、飞行数据等全套档案,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
“一架飞机可以拆解出3000多个零件,最有价值的就是发动机。”刘礼说,发动机的回收价值占比50%至85%,起落架、APU(辅助动力装置)、航电部件、飞控部件等回收价值也较高,部分飞控部件紧急时价值或超原厂价格。
记者在飞机旁的架子上看到,拆解下来的各部位零件整齐摆放,每一个还有自己的“新身份证”,记录着部件名称、型号、寿命、退役前运营人等信息,便于更好地流向下一个“就业单位”。
(南航在湘首次启动飞机拆解业务 童臻熙 摄)
“退而不休”:二手市场迎来“抢手货”
拆解下来的零件,去往何处?
拆解人员介绍,像发动机等拟复用部件,经检测、维修后标注等级,按适航要求保管、挂签并录入系统。
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大小不一的木箱,拆解人员介绍,像起落架等热门零件,将被挂在航材二手交易网站,像出售闲置衣物一样,遇到合适的买家就包装好后“发快递”,去往更需要它的地方。
机体会被完全拆解,进行材料分类后深度加工利用,由此产出多种金属及非金属材料会应用在各行各业。飞机拆解的精细度越高,其再利用的范围更垂直,产出的价值也就越多。
有数据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至近几年,飞机拆解零部件在二手航材市场占比高达90%。一些经过认证的二手飞控部件甚至比原厂新件还要“吃香”,像限量版球鞋一样“一物难求”。这些“再生航材”不仅为航空公司节省了大量成本,也有效缓解了对进口航材的依赖。
“让退役飞机‘退而不休’,是发展航空业‘绿色循环经济’的关键。”刘礼说,通过建立透明的流通机制,这些零部件得以延续使命,将传统的“生产-使用-废弃”线性模式,转变为“生产-使用-回收-再制造-再使用”的循环模式。
(南航在湘首次启动飞机拆解业务 童臻熙 摄)
从“云端”到“大地”:湖南航空经济驱动“新引擎”
当前,国内具备专业飞机拆解能力的企业较少,而航空维修市场对飞机生命中、后期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飞机拆解回收产业潜力巨大。
这次是南航在湖南首次启动飞机拆解业务,在湖南、湖北地区正式进军飞机拆解领域,填补了区域产业链空白。
为何选择在湖南拆解?
项目负责人介绍,中部区位优势可以让零件快速流通,调拨和运输更方便。湖南具备较为完善的航空产业基础与装备制造产业体系,航空航天配套企业丰富,可以支撑飞机拆解业务的检测制造和再利用的循环作用。
“湖南作为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枢纽,正打造‘中非经贸合作先行区’和‘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飞机拆解业务将依托自贸区政策优势为绿色航空生态提供‘湖湘样板’。”该负责人表示,南航将持续优化拆解技术流程,提升拆解效率与质量,同时深化与产业链伙伴的协同创新,共同探索飞机拆解领域的前沿技术,推动产业从“云端”到“大地”升级。
责编:于淼
一审:于淼
二审:曹娴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