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3 12:46:51
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薇 通讯员 陈凌云 王荣
从临聘书记员到员额法官,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第一庭副庭长、四级高级法官李梅芳在审判一线已坚守22载。她曾获“邵阳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多次被评为优秀书记员。2023年5月被任命为员额法官后,她迅速成为办案骨干:截至2024年12月底,共审结民事二审案件637件,结案数位居全院第一。这些案件无一件被指令再审,平均审理周期仅8.7天,调撤率达45.7%。
成绩的背后,是她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能动司法”的理念,将温情注入审判,用耐心化解纷争。许多当事人从针锋相对到握手言和,背后是她一遍又一遍沟通、劝导与坚持。
倾听
让法律的刚性之外更有温情
李梅芳常说,许多矛盾表面是利益之争,深层却是情感之结。一纸判决虽可定分止争,却未必能解开心结。唯有真正倾听、共情沟通,才可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曾有一宗遗产分割案,姐姐因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开庭前,她情绪激动,滔滔不绝讲述多年照顾父母的艰辛、弟弟的冷漠、自己婚姻的不顺……李梅芳没有打断,而是静静地听,适时回应:“您为家庭付出很多,以后要多爱自己。”一句共情的话,让当事人潸然泪下。待情绪平复后,李梅芳再耐心释法、分析利弊,逐步引导她接受调解方案,又反复与弟弟沟通,最终促成姐弟和解。
“法官的共情不是简单同情,而是在理解当事人处境的同时,保持理性判断,引导他们走向和解。”李梅芳这样总结。
共情
在对抗中寻找理解的缝隙
并不是每起案件都能调解成功,但李梅芳从不轻易放弃。她认为,即便调解失败,与当事人充分沟通、释法说理,也能帮助其更好地接受裁判结果。
去年8月,李梅芳意外收到一位曾激烈对抗的当事人夏女士送来的锦旗。夏女士曾在诉讼服务中心大吵大闹,拍桌子、撕笔录,甚至要求李梅芳回避审理。面对这样的当事人,李梅芳没有退缩,反而更加耐心地与对方沟通,最终赢得信任。
审理过程中,夏女士问她:“您觉得我内心强大吗?”李梅芳诚恳地说:“我觉得您表现得坚硬,但真正强大的人是温柔的。坚硬容易伤人也伤己。”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夏女士,她逐渐放下对抗,回归理性。最终,该案顺利审结,双方均接受结果。
李梅芳(右二)正在调解一件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曾有一位患抑郁症的当事人小李,在案件调解结束后对李梅芳说:“我要参加司法考试,用法律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另一位起初坚决拒绝调解的小刘,在被多次耐心开导后,终于走出阴影:“谢谢您愿意花时间听我倾诉,我不能总活在过去。”
深入现场
让正义的实现更具温度
对于一些涉及弱势群体的案件,李梅芳认为“坐堂问案”远远不够,必须深入现场,才能做出更有人情味的裁决。
在一起交通事故致残案中,70岁的老人老李被撞成植物人,其妻女均患精神疾病,家庭陷入绝境。尽管肇事方和保险公司愿意赔偿,但金额与实际损失仍有差距。李梅芳组织各方一同前往医院探望,直观了解老李一家的困境。深受触动的肇事方和保险公司最终同意提高赔偿额,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另一起交通事故案的伤者是一位30多岁的女性,事故导致她瘫痪,总损失达200余万元。但肇事车辆仅投保交强险,一审判决赔偿90余万元。肇事方无力承担,伤者家属情绪激烈。李梅芳没有简单下判,而是先后走进双方家中,了解实际困难。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沟通,伤者一方同意降低赔偿金额。她又赶往肇事方家中,看到其妻子憔悴无助、家庭经济拮据的状况,也听到肇事司机“赔偿款能否直接汇给伤者用于治疗”的恳求。她抓住这一转机,在庭审后继续反复沟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70万元分期支付的调解方案。
在李梅芳看来,调解比判决更考验法官的综合能力。它不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艺术的实践——要用倾听抚平创伤,用共情消融隔阂,用智慧化解矛盾,让每一位当事人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见、被倾听、被理解”。
责编:李祯媛
一审:李祯媛
二审:陈佳婧
三审:杨湛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