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鸿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2 21:56:21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夏鸿 通讯员 黄伊婷
“戏曲传承,我也能行!”
当8名残疾人小演员身穿戏服,用沙哑的声音坚定地喊出这句话语时,整个湖北剧院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湖南代表队戏曲节目《我也能行》结束时的画面。
8月18日至20日,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在湖北武汉上演。湖南代表队携5部优秀作品参加展演。其中,《我也能行》获特等类节目,其余4部作品获一类节目。
“我能行吗?”“我也能行!”
8月18日,记者来到剧院后台,《我也能行》节目的几位演员正自发地在化妆间门口练习。
该演出团队来自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共11人,其中8人为听障学生,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14岁,此前绝大多数对戏曲毫无基础。
戏曲节目《我也能行》。
“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一开始连基本的节奏感都没有。”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杨梅回忆。传统戏曲讲究“以鼓领奏”,节奏复杂多变,这些孩子要在无声的环境中完成精准卡点,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请专业鼓师讲解每一段锣鼓的含义,再通过手势、眼神等方式传递节拍。”杨梅介绍,老师们将节奏拆解成一个个动作指令,孩子们则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对镜练习、集体合练,靠视觉模仿和肌肉记忆来“捕捉”韵律。
每天六七个小时的高强度排练,一个转身、一次亮相,往往要重复上百遍。但他们从不喊累,也常常自发在课余练习,力求做到最好。
湖南代表队戏曲节目《我也能行》。
在表演中,小演员怯生生地问:“我能行吗?”——这句疑问,是梦想坠地的第一颗种子,当她们在舞台上喊出“传承戏曲,我也能行”时,或许不够字正腔圆,却足够震撼人心。
“我想用它表达对家乡最真挚的情感”
大筒独奏《渔村夕照》的演奏者李朋奇,虽然是第五次登上全国汇演的舞台,仍像个第一次登台的新人,结束表演时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因为这一次他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放弃熟悉的二胡,挑战从未接触过的大筒。“大筒最有湖南味道,我想用它表达对家乡最真挚的情感。”
大筒独奏《渔村夕照》。
李朋奇是长沙市中医康复医院的一名推拿师。3岁时,他的视力开始急剧下降,不久便双目失明。9岁开始自学二胡。多年来,他屡获全国赛事奖项。“最大的挑战是看不见,只能用耳朵听。”由于无法视谱,他只能反复聆听录音,逐音“雕琢”,并在老师蔡霞的指导下反复打磨。李朋奇白天工作,晚上练习,“有时候白天工作一天很累了,但是一想到要参加汇演,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19岁视障女孩雷韵涵的中阮独奏《光韵流年》如同天籁,深深打动了在场观众。她自幼患有弱视,2021年考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主修中阮。为确保演奏准确与完整,她跟随老师逐句念谱、学习指法,并将全过程录音,回家后,她一遍遍回放录音,反复模仿练习,逐段纠错打磨。此次参加汇演,她的演奏大获成功。
中阮独奏《光韵流年》。
盲生合唱团则以一曲《一根竹竿》温暖了整个剧场。27位视障孩子仅凭对彼此的信任和对音乐的热爱,将这首湖南民歌诠释得真挚动人。14岁的吴雨萱是第一次随合唱团参加全国汇演,她骄傲地说:“我为自己和同伴们自豪!”
盲生合唱《一根竹竿》。图片均来自湖北省残联。
责编:夏鸿
一审:夏鸿
二审:李茁
三审:唐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