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手记 | 一面迟到的锦旗,与那份沉甸甸的信任

    2025-08-22 17:04:25

湘潭县法院法官 李舟

清晨的阳光透过法院高大的玻璃门洒进来,我刚推开大门,一个熟悉又有些激动的身影就迎了上来。“李法官!可等到您了!”是张师傅(化名),他双手郑重地捧着一面鲜红的锦旗,不由分说地塞到我手里。他的手微微颤抖,声音也有些激动:“李法官,谢谢你,去年办好了我们的案子!”看着锦旗上“保护环境资源好法官,人民安康乐业感谢党”的金色大字,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了一年多前那个同样阳光明媚、却令人倍感压力的早晨。那时,我接手的正是张师傅他们的案子——一块不折不扣的“硬骨头”。

这是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双方当事人是采石场和当地村民,矛盾由来已久,积怨颇深。在我接手前,他们已经数次对簿公堂。虽然之前也曾达成过调解协议,但后续又因新的争议点,一方再次提起了诉讼。原审裁定驳回起诉后,经市中级人民法院指令,案件的部分诉讼请求被发回我们庭继续审理。看着卷宗里厚厚的材料和复杂的诉讼过程,我心里清楚,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案生案”,诉累沉重,双方都疲惫不堪,但心结却越拧越紧。案子,最终落在了我的案头。

阅卷、梳理、分析……越深入,我越感到压力。一纸判决,依据法律划清责任界限,相对容易。但看着卷宗里双方怨气冲天的陈述,我深知,判决或许能暂时平息表面的纷争,却很可能无法真正抚平他们心头的褶皱,解开那个纠缠多年的死结。“案结”是基础,“事了”才是我们法官应该追求的目标。我下定决心,不能仅仅满足于“一判了之”。

为此,我投入了大量精力:一次次组织他们谈话,耐心地听他们倾诉、辩解,甚至抱怨,试图从纷繁复杂的情绪和陈述中,抽丝剥茧,理清真正的争议焦点;严谨安排庭审,确保双方都有充分表达意见的权利。

为了尽可能还原事实真相,掌握第一手资料,我决定亲自去争议现场实地查勘。那地方位置偏僻,山路崎岖难行。就在仔细查看一处关键现场时,脚下湿滑的泥土让我一个趔趄,重重摔倒在地。脸和手臂被路边的树枝划伤,火辣辣地疼,裤子上也沾满了泥泞。随行的书记员赶紧把我扶起来,紧张地问我要不要先去医院。

我摆了摆手,简单用纸巾按住伤口止血,“没事,小伤,关键地方还没看完呢。”这点小痛,比起当事人多年积怨带来的痛苦,算得了什么?我必须把现场情况摸透。忍着疼,我坚持完成了查勘,力求不遗漏任何一个可能影响事实认定的细节。

经过详实的调查和法官会议的深入研讨,案件事实逐渐清晰,法律适用也基本明确。合议庭初步形成了判决意见,判决书草稿也已拟就。按程序,似乎可以宣判结案了。

然而,随着宣判日期的临近,我心底那份不甘却越来越强烈。判决书就放在案头,但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看着卷宗里双方的名字,想起现场查勘时看到的那些因纠纷而荒废的角落,想起张师傅他们疲惫又固执的眼神,还有我划伤的脸和手臂……一个声音在我心里反复回响:“就这样判下去,纠纷真的能彻底了结吗?会不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埋下新的隐患?这份判决,能解开他们心里的死结吗?”

“不行!必须再试一试,争取彻底化解!”这个念头变得无比坚定。在宣判前夕,顶着可能“白费功夫”的压力,我毅然决定:再启动一轮调解!

我分别找到双方当事人,不厌其烦地再次释法明理。我一遍遍分析判决可能带来的结果和风险,对比调解彻底解决纷争的益处,寻找那个看似渺茫、却可能存在的利益平衡点。我坦诚地跟他们交流,告诉他们,我不仅希望案子依法了结,更希望他们能真正放下包袱,回归正常生活。

那份锲而不舍的真诚,那份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的执着,似乎终于穿透了厚厚的隔阂。或许是法理情理的透彻分析,或许是我现场查勘还摔了一跤触动了他,张师傅的态度首先有了松动。在宣判前的“最后一刻”,奇迹出现了!峰回路转!双方再次坐到了一起,经过艰难但坦诚的沟通,最终达成了新的调解协议。

最让我欣慰和振奋的,是当事人当庭郑重地承诺:就本案涉及的所有纠纷,自愿放弃其他一切诉求,息访息诉,不再主张任何权利。这句承诺,掷地有声,像一把钥匙,“咔哒”一声,终于彻底打开了那个困扰他们多年的“死疙瘩”,为这场旷日持久的纷争画上了一个真正圆满、彻底的句号。

案子结了,生活归于平静。一年多时间悄然流逝。这一年多里,我再没有收到关于此案的任何后续诉状或信访。这份平静,无声却有力,它比任何证明都更清晰地宣告:纠纷真的终结了,那份调解协议是坚实的,双方都遵守了承诺。没想到,就在今天这个普通的清晨,张师傅带着这面锦旗来了。

手记心语握着这面“迟到”的锦旗,感觉它沉甸甸的。它承载的,远不止是对我个人的一份谢意,更是当事人对我们法院工作、对“案结事了”理念最深的认可与信任。这份信任,千金难买。

它让我再次深刻体会到:做法官,不能只做法条的“搬运工”。一个真正的好判决,不仅要解法律的“结”,更要努力去化人心的“结”。这需要我们投入真心、付出真情、不怕麻烦,甚至像那次查勘一样,愿意“摔上一跤”。能动司法,追求“案结事了政通人和”,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它体现在每一次耐心的倾听里,在每一次奔赴现场的决心里,在每一次宣判前不甘放弃的“最后一搏”里。

当法理与情理相融,当冰冷的判决文书转化为当事人握手言和的温度,当旷日持久的积怨最终被理解和信任取代——那一刻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足以抚平所有的疲惫,也让我手上的那道小疤,成了值得珍藏的勋章。这份来自当事人心底的理解、尊重与信任,正是支撑我们司法事业最深厚、最珍贵的基石。

组稿:马志军

责编:曾雨田

一审:曾雨田

二审:杜巧巧

三审:杨湛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