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⑦丨油画家贾文广:艺术没有“安全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2 14:54:32

八月的长沙,暑气正盛。拐进樟叶遮天的小径,贾文广的工作室像被浓绿轻轻托着,藏在树影深处。

工作室不算阔朗,却满是艺术生长的痕迹。墙边随意摞着层层叠叠的画作,墙上还挂着采风时戴的草帽。阁楼的书架上,摆放着林林总总的书籍和画册

油画板上立着幅未完成的《那达慕》,茫茫草原上草原射手的形象正待描绘。贾文广就坐在画案前,白色T恤、黑色长裤,一开口是北方人特有的爽朗。

这位1986年生于河北武强的青年画家,自小浸润在传统年画的拙朴筋骨与民间美学之中,而后在艺术求学之路淬炼出扎实功底。之后,他来到湖南,在山水氤氲里找到了创作的第二故乡。

这些年,他在画笔与生活的交织里,以写实功底熔铸人文温度,在宏大历史与微观生活间找到平衡,成为湖湘新生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核盾・忠魂》塑造科研工作者铜墙铁壁般的坚韧,《攀登者》系列以庄严构图捕捉当代青年的奋斗姿态,《那达慕》系列让草原的烈与潇湘的润奇妙共生,《湘魂》系列笔下的湖湘人物,带着生活的温度……

艺术启蒙,是妈妈缝制的书包图案

记者:您的出生地衡水武强,是著名的年画之乡,而您后来的艺术创作中始终带着对生活的热忱与传统的敬畏。这种底色是否与家乡的民间艺术滋养密不可分?

贾文广:我小时候印象特别深的,每家每户的墙壁上都会贴着不同的年画,有灶王爷、门神,还有一些象征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年画。那时候我就对这些画特别感兴趣,总在想为什么要画这些?后来觉得,这可能源自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对美好吉祥寓意的追求。

北方有打纸牌的习俗,我姥姥就会画纸牌:先在纸板上刷一道清漆,让纸板变硬,再在上面画图案,最后再涂一遍清漆。我奶奶喜欢在箱子、柜子上画喜鹊,小时候看她们画这些,我就特别羡慕,总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拿起画笔,这算是我的艺术启蒙。

我们小时候上学背的书包,都是妈妈用缝纫机踩出来的,上面还用彩色的线绣着图案。我印象最深的是妈妈用牛仔布料给我做的书包,我背了好几年,上面绣着一棵椰子树,树下还有几只小鸟。当时妈妈说,愿你越长越高,像小鸟一样自由翱翔。我觉得这个图案在当时就赋予了我一种希望、一种向往。

普通人的故事,最让我感动

记者:您早期接触油画并受忻东旺等艺术家影响,这些创作者的作品中,除了技法层面的启发,更让您触动的是什么?

贾文广:我最早接触油画是因为考学,我的老师是河北师大的一位教授,他是画油画的。从那以后,包括读书期间,我一直在从事油画创作。我觉得油画的变化性很强,当时特别喜欢偏写实风格的作品,尤其是那种能看出深厚功底的创作。

国内也涌现过很多优秀的画家,比如忻东旺老师。去年我还去清华美院看了他的作品展,时隔将近20年,再看他的作品依然觉得鲜活。他对农民工进城系列的捕捉特别到位,而且很感人,这种对时代与人性的刻画让我深受触动。

记者:您早期的作品关注身边普通人、乡村题材,相较于宏大叙事,平凡个体的形象为何更能让您感受到创作的力量?

贾文广:以前因为工作原因,每天两点一线,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我选择画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画他们的经历。我觉得艺术就是把身边那些让你有所触动的所见所感捕捉下来、表现出来。

我也画过不少科学家和名人,但总觉得普通人的形象更贴近社会真实的生活。比如我画的乡村题材,像十八洞苗寨的鲜活人物,他们身上更能折射出时代变迁的痕迹,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能清晰感受到生活的改变,这让我特别有感触。

我喜欢让创作贴近生活,我的家就在工作室隔壁,离得很近。我希望每天都能保持这种生活与创作交融的状态,也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工作室周围环境也比较安静,适合静静地思考问题。

五指山上一片特别的云,助我创作《核盾・忠魂》

记者:《核盾・忠魂》作为您耗时耗力最大的作品,成功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这份认可背后,是您对历史题材的深刻理解与艺术表达的反复打磨。从五年前关注林俊德先生事迹,到深入史料、十数次修改画面细节,您如何让历史题材的作品既尊重史实,又充满艺术感染力?

贾文广:创作《核盾・忠魂》的五年前,林俊德先生去世。当时网上搜索率很高,我开始关注这个群体,但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没有深入了解,只知道他们的故事很动人。后来几年,我陆续翻阅史料,才发现他们一生都在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奉献,是一批深入无人腹地、甘愿付出的科研工作者的代表。

带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创作,与对人物一无所知、只做肖像描摹,完全是两回事。只有深入了解史料,才能让作品真正有灵魂。

了解他们的事迹后,我有个强烈的想法:要把画中四个人提炼出有棱有角的强硬感。这幅画改了三次,第一遍已经画出了防护服的质感,但我觉得不够。仅仅写实是不够的,“盾”的强硬感没体现出来,于是全部重画,从柔软的质感中提炼出棱角分明的力量。

背景也很关键,要体现第一颗原子弹爆发的场景。我最初想把云画成砖块形,但前面的防护服已经是坚硬质感,背景再重复就会呆板,所以背景画了七八遍都没找到感觉。

后来文联组织去海南采风,爬五指山时,我看到一种很特别的云:平展又柔软,像极了原子弹爆发后烟雾飘散的瞬间。我赶紧记录下来,当时特别兴奋,知道找对感觉了。采风期间,每天晚上我都反复研究这个云的形态,回来后马上动笔,一遍就成了。

人物形象也是个难题,网上的素材很模糊,很多细节画不出来。后来我利用现在的科技手段,用AI输入他们的履历关键词生成人物形象的图片,这就有了细节。但当时生成出来的图像俄罗斯人,不太像原型,后来我又结合人物原型的几张图片,用双面胶粘到画布上,对着图片用肉眼“合成”,再一点点画出来。

给这幅画起名时,我想了很多名字,最后结合他们的事迹和时代背景,才定了“核盾”。因为核武器研究就像国家的盾牌,所以画面整体要体现出铜墙铁壁的感觉,连天上的云都是一排一排的,强化这种厚重感。

油画+敦煌壁画+魏碑=《那达慕》?

记者:从关注现实的《核盾・忠魂》到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那达慕系列》,您的创作始终在突破中延伸。您如何通过这类创作探索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

贾文广:2005年我偶然去内蒙,正好赶上那达慕大会,现场有骑马、摔跤、射箭、赛骆驼等活动,我拍了大概一万多张照片。2020年疫情期间,不能出门,我翻电脑时发现了这些素材,画完一系列反映疫情的作品后,就着手《那达慕系列》的创作。我通过各种艺术元素的结合、提炼与揉搓,最终完成了近7幅作品。

画骑马的时候,我想是不是可以往敦煌壁画上面靠?后来我又通过阅读书籍研究敦煌壁画,其中经典的佛造像形状让人感觉到很庄严。我就想这种庄严如何用到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创作中,后来又陆续创作了几张三人的《攀登者系列》,采用时装模特的元素,尝试几张后我又回到那达慕题材上。

画完一批作品后,会觉得进入了“安全区”。我就又开始思考,应该再往前有所突破。从什么地方突破呢?工作室有本魏碑,我看到它边缘带着岁月的痕迹,字的边缘不整齐,就把这个元素植入画面,形成了另外一种视角。这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诠释,把油画材料媒介与东方精神结合,能产生独特的气质。

艺术无非是从写实到抽象、意象、写意的过程,核心是传达传统文化与东方文明的思想。通过这系列创作,我打开了不同的创作角度,它不是单一的,就像树的主茎不断长出枝蔓,最终长成大树,关键是要留心这种思考方式。

艺术家的优势是有情感

记者:在AI技术与数字艺术兴起的当下,您依然深耕架上绘画,并形成了兼具写实功底与人文温度的创作风格。您如何平衡AI与艺术?

贾文广:架上绘画是从古流传至今的表现方式。AI技术确实改变了创作途径,我一开始对它挺恐慌,但接触后发现,它是一种趋势,能带来科技感,同时拓宽表现领域和创作思维。

AI一秒钟生成几千张图片,却打动不了人。埋藏在我们心里的情感,AI是取代不了的。我觉得艺术家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情感,AI没有,所以艺术家一定要超越它,让它成为工具,这样绘画作品才有实质性意义。

记者:接下来还有哪些创作的计划?

贾文广:接下来还是会坚持目前的个人创作,包括继续研究书法。我觉得人不要总停留在自己的安全区,到了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就要想办法不断突破、打破自己,不断往前走。当然,所谓打破并不是完全否定过去,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往前,从而形成连贯的艺术创作脉络。


新生代的代表色是紫色

记者:如果用一个颜色来形容文艺界的新生代,您会选择什么颜色?

贾文广:我会选紫色。它比较梦幻,而且充满更多可能性。我们都知道,紫色多由红色和蓝色叠加而成。红色代表内心的正能量,对生活的期盼,对美好社会的向往;蓝色带有一种忧郁,却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更倾向于紫色,因为红色和蓝色叠加,代表着要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探索未知的东西,探索更多可能性。


艺术家作品欣赏:

贾文广,中国文联全国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第五期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湖南省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湖南省首批新文艺群体领军人才,湖南省文艺扶持“三百工程”文艺家,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特约创作员,2018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扶植项目结项,2023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年文艺创作扶持项目结项,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美术创作项目,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重大历史题材人才培养结业,建党一百周年国家重大主题创作项目创作组成员,获得长沙市文艺创作青年人才扶植项目,40余次入选国家级展览并获奖(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和省级大展1金2铜数次优秀奖等奖项。

湖南省画院创研部(青年画院)画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油画学会主席团委员。

代表作有《核盾·忠魂》、《那达慕》系列等。

《核盾-忠魂》

180x190cm 布面油画 2024年

《攀登者》

120x160cm 布面油画 2021年

《攀登者2》

150x160cm 布面油画 2022年

《攀登者3》

150x160cm 布面油画 2022年

《时光如梭》

180x190cm 布面油画 2023年

《城-惑》

150x160cm 布面油画 2021年

《夜玫瑰》

150x160cm 布面油画 2021年

《高原雄风》

180x190cm 布面油画 2023年

《草原雄风2》

150x160cm 布面油画 2021年

《草原雄风5》

150x160cm 布面油画 2021年

《草原雄风6》

150x160cm 布面油画 2021年

《幻影1》

40x40cm 布面油画 2024年

《幻影2》

40x40cm 布面油画 2024年

《幻影3》

40x40cm 布面油画 2024年


指导: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

出品:湖南日报社

总策划:姜协军 于金旺

策划:祝平良

统筹:杨又华 曹辉

记者:刘瀚潞

摄像:邓正可 卿清(实习)

后期:卿清(实习)

推广:湖南日报品推中心

采访支持:湖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