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军史专家陈宇: 湖南战场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铸造地之一

刘笑雪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1 22:11:38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军史专家陈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笑雪

“湖南作为抗战的中坚战场,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巨大的军事贡献、无私的战争保障以及蕴藏其中的全民奋战精神,深刻阐释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更在血与火的实践中赋予其丰厚的实践内涵。”8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军史专家陈宇在“湖南与伟大抗战精神”学术研讨会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发生于全国正面战场的22次重大战役中,有6次集中于湖南。”陈宇介绍,这6次大规模绞杀战以“四胜一平一负”的战绩,在中国抗战的整体防御态势中独树一帜。湖南以其复杂地形构成天然屏障的同时,通过一系列防御反攻的拉锯战成功迟滞、消耗日军达7年之久,彻底打破了侵略者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略妄想。“湖南承载并捍卫了全民族抗战胜利的信心堡垒,成为‘百折不挠,必胜信念’的信念高地。”

“三湘子弟以血肉之躯支撑着抗日战场前线。”陈宇说,湖南累计输送入伍的壮丁高达210万人,位居全国第二。全省3000万总人口中,每15人即有1人应征入伍,人口参军密度为全国之冠。他们在长沙、常德、衡阳等惨烈战场上浴血拼杀,以决死勇气践行着“宁死不为亡国奴”的民族大义。超过10万名湘籍将士血洒疆场,用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篇章。

作为稳固的抗战后方枢纽,湖南构筑了极为高效的物资保障与全民动员体系。陈宇介绍,每年稳定供应前线军粮超1000万担、军棉7万担、军布300余万匹;省内军工厂月产手榴弹60万枚、迫击炮弹14万枚、掷榴弹7.2万个等;被服厂提供的御寒冬装仅棉服一项便超300万条,保障了前线将士的基本生存需求。

“战时湖南民间支援行动声势浩大,深刻彰显了民众与前线将士‘同舟共济、共赴国难’的生死情谊,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陈宇举例说,在历次大会战中直接支援前线的湖南民众累计达100多万人;1940-1942年全省自发捐飞机款超700万元,居全国首位;湖南特产的桐油出口获得外汇约2000万美元。

陈宇认为,湖南军民在抗战中呈现出的英雄气概,深植于湖湘文化所积淀的“打落牙齿和血吞”的“霸蛮”独特精神气质。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敢于牺牲的血性风骨、坚韧不拔的意志底色、知行合一的务实理念,深深渗透于抗战军民血液中,成为支撑湖南7年浴血奋战的核心精神源泉。

“湖湘文化在战火中熔铸成更高层面的民族品格。”陈宇说,7年坚守未被完全占领、6次大会战取得优异战绩,体现了湖南军民面对强敌压境时坚不可摧的韧性与决绝,展现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意志力巅峰。不仅成为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内涵组成部分,也以其独特内容丰富了抗战整体精神的实践表达形式。

陈宇认为,象征最终胜利的洽降地点选定在芷江并非偶然。湖南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军民协同、共赴国难;自立自强、攻坚克难;自信勇武、英勇顽强”等伟大抗战实践,为伟大抗战精神核心内涵提供了极其深刻的注脚和理论贡献。

“湖南战场是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最为闪耀的试金石与重要铸造地之一。”陈宇说,深入发掘湖南对抗战精神的多维度贡献,有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内在逻辑。湖南军民身上闪耀的忠诚担当、敢为人先、敢于斗争、坚韧不拔的精神光辉,将不断照亮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奋进之路。

责编:施泉江

一审:施泉江

二审:唐婷

三审:唐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