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笑雪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1 21:56:58
(袁国平烈士之子、原海军指挥学教授袁振威。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笑雪
“父亲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呕心沥血,奉献了一切。”8月20日,来湘参加“湖南与伟大抗战精神”学术研讨会的袁国平烈士之子、原海军指挥学教授袁振威接受了湖南日报记者专访。这位86岁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深情追忆了父亲的烽火岁月。
袁国平是湖南邵阳走出来的抗日英烈,曾先后担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和新四军政治部主等职,毛泽东称他“政治开展,经验亦多”“是我军著名的宣传鼓动家”。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正在延安治病的袁国平,在给他侄子袁振鹏的信中说:“我过惯了战壕生活,正请求党中央派我去抗日前线工作。”
1938年3月18日,中央任命袁国平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他主持制定《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使新四军政治工作条例化、制度化、正规化;协助叶挺和项英完成对新四军部队整编,参与制定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创办《抗敌报》、《抗敌》杂志、《抗敌画报》等,主持创作《新四军军歌》……抗战期间,袁国平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大江南北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0年秋,日军为摧毁新四军指挥中心,确保长江航运畅通,掠夺秋粮,配合其对重庆等地的进攻行动,对皖南地区发动第二次大“扫荡”。新四军采取阵地防御、游击战、运动战、长途追击等多种战术,歼敌三千,将敌彻底击溃。
这次战役是叶挺将军亲自指挥的。袁国平则率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在繁昌、铜陵方向阻击敌人,在前线直接指挥部队与敌人拼杀。袁振威后来了解到,当时险情频出,有一次炸弹就落在指挥所旁边,两名战士一个被炸断了腿,一个腹部受伤露出了肠子,都牺牲了。“父亲带去一个卫士排,几十个人最后只剩下‘10条枪’。”
“1941年1月,父亲在蒋介石一手策划的‘皖南事变’中,身中4弹,重伤难行。”袁振威神情凝重地说,战士们舍不得放弃父亲,就用树枝简单地搭了一个担架抬着他走。到了青弋江边的章家渡,大家不顾寒冬冰水刺骨,水浅时用手抬,水深时用肩扛,水深齐胸时用头顶,一路与敌人战斗,艰难地到达岸对面。
“父亲吃力地睁开眼睛,对副连长李甫说,你们不要管我了,赶快突围。当时大家都在流泪,谁也没有注意到父亲已经摸出他的勃朗宁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袁振威悲痛地追忆。
“这一枪,他把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5岁,实践了‘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已,决不当俘虏’的阵前誓言。”袁振威想起,父亲曾在1939年给侄子袁振鹏的家书中说:“此刻我身无分文,无法帮助家里。因为我们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的……”
“参军是父亲对我的愿望。”袁振威说,自己的小名是父亲起的,叫“浣郎”,是家乡话“皖南”的谐音,意思是要他记住皖南,记住皖南人民,记住为民族生存、人民解放而英勇战斗的新四军。“所以我下定决心要穿上军装,继承他的事业,为军队建设努力工作,并作出了应有贡献。”
“离开皖南时,我刚8个月大,父亲牺牲时我不到两岁。”袁振威告诉记者,父亲对他的教诲,更多地是通过母亲的言传身教感受到的。母亲留给他最珍贵的遗产是两句话:“忘记社会上的一切优越条件,靠自己去生活”“不要把你爸爸的功劳记在自己账上”。
责编:施泉江
一审:施泉江
二审:李茁
三审:唐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