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笑雪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1 23:04:04
省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谢承新。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笑雪
“抗日战争时期,红旗漫卷,长歌浩荡,湘籍共产党人和湖南人民长缨在手,以铁血筑长城,用精神壮湖湘,凭着不屈不挠的抗争,谱写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抗日史诗,汇聚起汇连绵不绝、浩荡前行的精神洪流,为形成和升华伟大抗战精神扛起了不可或缺的湖南担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湖南贡献。”8月21日,在“湖南与伟大抗战精神”学术研讨会上,省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谢承新论述了湖南在抗日战争中的担当与贡献。
湘籍共产党人为发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作出突出贡献
“中国共产党完全具备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决心、能力和毅力,是中华民族的抗日先锋队,推动历史正确走向的政治力量。”谢承新介绍,1932年4月,毛泽东发表《对日战争宣言》和《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代表中国共产党率先擎起抗日大旗,宣告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为拥护党的武装抗日政治立场,寻淮洲、粟裕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携160万份抗日宣传文件转战闽、浙、皖、赣等地区,寻淮洲、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等大批湘籍共产党人以“血染东南半壁红”的英雄壮举唤起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新觉醒。抗战时期,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决态度和鲜明立场与国民党长期采取的抗日妥协退让政策形成鲜明对照,深刻证明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真正的抗日势力,始终一贯是中国共产党”。“湘籍共产党人积极倡导并坚决维护我们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的鲜明政治立场,有力地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战的兴起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提出并实施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奠定了全民族坚持抗战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谢承新介绍,毛泽东既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的奠基人,也是贯彻执行统战政策的带头人和开拓者,领导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刘少奇赴华北,林伯渠驻西安,徐特立驻长沙……湘籍共产党人积极倡导、维护、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力地推动我党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抗日战争的整体走向,以自身政治主张的战略前瞻性、科学预见性,有力引领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走向。”谢承新说,毛泽东提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写就《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光辉篇章,领导确立党的全面抗战的政治路线,为打破日本侵略者以华制华计划,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大的指导意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湘籍共产党人系统解决战争的对象、方针、道路、前途等关键的基本问题,为夺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和发展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谢承新举例说,毛泽东指挥全党全军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建立巩固的敌后根据地,刘少奇屡次临危受命领导三大战略区发展,林伯渠领导陕甘宁边区政府打造“抗战的堡垒”和“民主的模范”……湘籍共产党人积极投身领导开辟、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以模范行动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湖南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彪炳史册的牺牲和奉献
全面抗战初期,湘鄂赣、湘赣、湘粤赣和湘南红军游击队改编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徐特立带领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日的主张,省工委团结和影响文化界爱国进步人士,掀起前所未有抗日救亡高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周恩来、叶剑英等先后到湖南指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极大地增强了全省人民在严酷敌情威逼面前的抗战信心和勇气。1943年,新四军江南挺进队开辟石公华抗日根据地,拦腰截断日军控制的长江航道,也照亮了湘西北地区。1944年,八路军359旅南下“二次长征”,对湖南人民的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湖南党组织领导开展的卓有成效的抗日救亡运动,为引领湖南抗日救亡高潮发挥不可替代作用。”谢承新说。
“全国正面战场22次会战有6次发生在湖南。”谢承新谈到,三次长沙会战粉碎日本“以战迫降”战略目标,提高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地位。常德会战对巩固中、美、英的联合作战和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重要的作用。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中国军队正面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战后毛泽东高度评价“守衡阳的战士们是英勇的”。湘西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次会战,提高了中国军队“反攻之士气”……在湖南发生的6次会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谢承新现场分享了几组数据:从1937年11月24日日军飞机第一次轰炸湖南,到1945年8月21日“一纸降书落芷江”,湖南约70%的土地和3/4的人口曾沦陷敌手。湖南人民在自身承受人力、物力、财力巨大损失的情况下,每年供应军粮1000万担、军布300万匹、军棉7万担,并提供大量的钨、铅、锌、锑等战略物资,以巨大的物产资源奉献支撑着中国战局。“湖南人民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入侵付出巨大代价,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拱卫中国抗战全局胜利的‘南天一柱’。”
湖湘儿女为形成和升华伟大抗战精神扛起不可或缺的湖南担当
当山河破碎,风雨如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相互映衬,强烈的爱国情怀如一束光,照亮三湘四水每一寸土地。长郡校内,学生高唱“我有铁,我有血,我有铁血,可救中国”;民训队中,湘女低吟“已是家亡国破时,要抽利剑斩情丝”;南岳之巅,宗教人士“上马杀贼,下马学佛”……谢承新说,强烈的爱国情怀是激发湖湘儿女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历史伟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
“是坚决抗争还是屈膝投降,是摆在每一个湖湘儿女面前壁垒分明的选择题。”谢承新说,在武汉,第一届国民参议会会场,毛泽东“一曰坚持抗战,二曰坚持统一战线,三曰坚持持久战”的铿锵言论久久回荡。在长沙,“我们要把舞台当作炮台,要把剧场当作战场”的歌曲脍炙人口,湖湘儿女“宁为沙场鬼,不做亡国奴”的气节与世长存。
左权“太行浩气传千古”,邓永耀“领兵下高山”,孙开楚“以笔墨为利刃”,黄君珏让“战地黄花”永不凋谢……谢承新认为,湖湘儿女在抗战中展现的雄浑英雄气概,正是伟大抗战精神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展现,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
毛泽东以《论持久战》统揽全局,鼓舞人心;文夕大火后,湖湘儿女“犹有不磨雄杰气,再从焦土建湖南”的斗志依旧昂扬……在谢承新看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激励湖湘儿女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实现理想追求的强大动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信念支撑,是炎黄子孙五千年文明维系凝聚的精神纽带。
“波澜壮阔的抗战史,是实践史诗与精神史诗相互激荡的壮丽篇章。”谢承新表示,新时代新征程,“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就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为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责编:刘笑雪
一审:刘笑雪
二审:李茁
三审:唐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