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俊 湖南日报 2025-08-21 18:13:28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名。
8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有效候选人名单,在1299名有效候选人中,湖南有32人(未统计特别推荐领域、特别通道有效候选人)入围。
来自湖南的有效候选人将科研深耕在基础科学、工程技术、民生健康等多个领域。他们中,既有在基础研究中甘坐“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也有敢啃硬骨头的“实干家”,呈现了湖南作为科研与人才高地的深厚底蕴。
湖南有效候选人年龄以50—65岁为主
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639人,其中湖南有7人(未统计特别推荐领域)。
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660人,其中湖南有25人(未统计特别通道有效候选人)。
从年龄分布看,湖南有效候选人多集中在50—65岁区间。
中国科学院有效候选人中,最年轻的是50岁的潘安练,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他也是此次湖南候选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中国工程院有效候选人里,湖南“70后”有5位,包括1970年出生的中南大学陈翔、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雷光华,1971年出生的湖南大学李肯立、国防科技大学郭阳,以及1973年出生的中南大学孙伟。
此次湖南有效候选人中,有5位女性科研工作者,她们在化学、信息、化工等领域展现出硬核实力。
其中,中南大学林璋,长期从事重金属污染控制化学研究,致力于解决污染控制工程中的科学问题;国防科技大学贾焰长期从事网络空间安全和大数据分析领域研究;中南大学阳春华深耕工业过程控制、智能感知与自动化装置等研究;长沙矿冶研究院陈雯的研究范围涉及黑色、有色、非金属矿选矿技术及选矿厂、炼钢厂废渣处理及综合利用等;中南大学李红英研究方向包括高性能铝导体材料研究与开发、先进航空航天材料开发与应用等。
中南大学有效候选人人数居首
从有效候选人工作单位来看,湖南高校表现亮眼,有22人入围。其中,中南大学以12人位居榜首,覆盖冶金、土木、医学等多个优势学科。
其中,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此次共有有效候选人71人,中南大学有4人入选,包括郭学益、李红英、李劼、孙伟。
在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有效候选人名单中,中南大学同样有3人入选,包括中南大学常务副校长陈翔、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周智广。
湖南大学此次有4人在列。张晓兵、李树涛、段曦东分别入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院士有效候选人,李肯立入围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有效候选人。
此外,国防科技大学有3人入选,分别是胡德文、贾焰、郭阳。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各有1人入围,分别是潘安练、黄云清、万步炎。
研究与国家发展、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来自科研院所与企业等的有效候选人同样展现出强劲实力。
湖南是农业大省,历来是农业创业者成长的沃土,更孕育出一支实力雄厚的农业“院士天团”。此次湖南有3人入围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有效候选人,分别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邓华凤、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的李昌珠、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王克林。他们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邓华凤深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李昌珠专注木本油料资源开发;王克林则聚焦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过程、生态服务研究。
除了农业领域的深耕,在装备制造、能源动力等关乎国家战略的关键领域,湖南的有效候选人同样以硬核研究书写着创新答卷——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的冯江华,主导了从“中华之星”“和谐号”到“复兴号”的牵引技术迭代,让中国高铁从“跟跑”到“领跑”;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的李概奇担任总设计师的AES100发动机获颁生产许可证,标志着我国已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先进民用涡轴发动机的能力。
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有限公司的刘国友,自主设计并主持建成全球首条8英寸高压IGBT芯片生产线,有力支撑了高铁、智能电网等高端装备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的陆佳政研发的特高压导线不停电地线融冰装置,仅用60多分钟就能融脱30毫米厚的地线覆冰,为电网安全筑起“防冻墙”。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冯树荣,突破了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从100米级到200米级的技术瓶颈;湖南科力远高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的钟发平,带领团队研制出国内首条镍氢汽车动力电池全自动生产线……
从田间地头的农业创新到大国重器的技术突破;从扎根湖南产业沃土,到紧扣国家发展命脉,来自湖南的有效候选人无疑书写着这片土地“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创新基因。
【相关报道】
责编:周顺
一审:王铭俊
二审:段涵敏
三审:刘文韬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