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陈明:银饰叮当,“山谷里的苗歌”在草原飘荡——评2025“村歌嘹亮”全国集中展演荣获“嘹亮好声音”作品《山谷里的苗歌》

陈明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1 16:30:08

文/陈明

2025“村歌嘹亮”全国集中展演的现场,来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矮寨镇排乃村湘西苗歌非遗合唱队跨越1700多公里,和着银饰叮当的节奏,将《山谷里的苗歌》送到了祖国北方的草原,在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8支参演队伍中取得了第九名的好成绩,荣获“嘹亮好声音”荣誉称号。

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群身着藏蓝色苗族服饰、戴着银冠银项圈、身披银饰云肩的苗家女,用她们激越嘹亮的高腔,歌唱着苗族儿女在和谐美丽的家园中幸福的新生活,诉说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大地深深的眷恋和感恩。歌声感染着、打动着在场所有的观众。

一、以苗歌为媒介,串联心语与音符,歌唱幸福美好新生活

歌曲甫一开篇,那悠扬的苗语旋律如潺潺溪流般淌出,饱蘸着对生活的炽热情感,在时光的画卷上勾勒出一幅热闹欢快、洋溢着幸福的绚丽图景。紧接着,歌中唱到,众人怀着满心的愉悦欣然相聚,一同沉醉在这份来之不易的欢乐之中,尽管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但他们深知,待到丰收的金黄时节,定会再次相逢,续写这欢乐的篇章。歌曲瞬间将人带入一个充满温情与欢乐的世界,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喜悦,每一句歌声都传递着温情。

“以歌传情”,湘西苗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苗族音乐的文化宝库中,成为其最为显著的特征。而接下来汉语歌词的演唱,如灵动的画笔在画幕上徐徐展开,“我唱亲人共产党,我唱湘西好时光,十八洞村变了样,幸福生活万年长”,那质朴而又深情的歌词,巧妙地从对幸福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自然流畅地转向内心深情的尽情抒发。这歌声,是对共产党引领下的新时代湘西人民生活的由衷赞美,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它与前文欢聚的场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共同构建起“生活与人文”“个人与集体”的双层叙事结构,让整首歌曲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丰富多元、立体饱满。

歌词以口语化的表达和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显得质朴而富有韵律,情感真挚而层次分明,既保留了苗族音乐“直率奔放、以歌传情”的音乐特征,又通过“十八洞村变了样”展现了新时代苗族儿女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感恩和对国家认同的文化自觉,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村庄变化的简单描述,也是对精准扶贫伟大战略的生动诠释,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有力见证和记录。这种“小切口、大情怀”的创作手法,照亮了苗歌在岁月长河中的独特价值,恰恰印证了苗歌是传承民族文化、记录时代变迁的重要载体这一深刻内涵,也昭示苗族音乐在时代的大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以守正创新为梭,连线传统与现代,编织湘西苗歌新华章

湘西苗歌,苗语称作“萨”,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是湘西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歌往往内容丰富,体裁形式多样、风格多变,节奏自由,大多属于或接近山歌体。

这部作品为二声部合唱曲,旋律音程跳动大、节奏自由,频繁出现的五度、六度甚至八度的大跳,形成了“高亢嘹亮、起伏跌宕”的旋律线条,表现了丰富的情感张力,鲜明地体现了苗族人直率奔放、情感浓烈的性格特征,其音乐表现与民族精神形成了深度契合与呼应。歌曲开篇的节奏较自由,随着木叶声声,让听者感受到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随性与欢乐,“一唱一和”问答式的快速、短促的语句与前段的松散形成对比,将欢乐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紧接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民歌的省级传承人翠翠一开口,那清越如泉的原生态唱腔便破空而出——像一只百灵鸟掠过湘西千重翠嶂,将苗岭深处的晨露、溪声与山风都揉进了歌里,带到了草原上。之后,在略快的节奏推动下,情绪愈发高涨,宛如一幅生动的苗族生活画卷,将苗族人民在节日或聚会时的欢乐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感受到那份对家园、对大地、对党和人民政府纯粹而热烈的民族情感。最后持续、热烈地“玛汝”(苗语:好)的呼喊,使情绪抒发达到最高点,豪爽洒脱、炽热浓烈。

曲作者陶光荣以“守正创新”为契机,致力于将传统的苗族音乐与现代化元素织合,通过在传承的基础上丰富,以及现代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融合等方式进行新的尝试和创作,弘扬民族音乐,与时代共进。《山谷里的苗歌》集合了苗族高腔、平腔、书句子、博迈腔等多个原生态腔调,在保留原生态腔调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调式调性处理,结合旋律发展,增加了声部设计,采用支声和声的模式,扩展了作品的呈现形式,让苗歌从“一腔独唱”跃升为“多声交响”,开拓了苗歌多声部合唱的新思路。其旋律与歌词紧密结合,这样既保留了苗族传统音乐桀骜不驯与奔放洒脱的魅力,又注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融入了新时代对家乡对党的赞美,丰富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使苗族音乐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三、以文艺为桥,联通过去与未来,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新画卷

“村歌嘹亮”是“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自项目启动以来,吸引了大量文艺志愿者和基层群众的积极参与,通过组织文艺志愿者与基层群众“结对子”,辅导基层演唱队伍,广泛传唱经典歌曲和原创村歌,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激发了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力,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

在“强基工程——村歌嘹亮”的生动实践中,文艺星火正以燎原之势点亮乡村文化振兴之路、筑牢美好未来之基。湘西苗歌非遗合唱队由吉首市矮寨镇排乃村文艺爱好者、非遗传承人、乡村教师等组成,年龄在25岁至55岁之间。强基工程开展以来,文艺志愿者吴廷翠、龙文芬、龙菊芳与村民结对子,指导组建多支苗歌文艺队伍,提高村民的艺术修养。通过指导排练,村民们增强了对作品的理解,也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增强了村民们的文化参与感和获得感,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和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在“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文明建设行动下,村歌创作与演唱已成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地反映了乡村天蓝云白、水清山绿的自然环境,抒发对家园、对党、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感恩。这场以文化为纽带,以艺术为桥梁的文艺接力,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让乡村焕发出新的光彩、让田园牧歌与时代共鸣,让文艺星火在广袤乡村形成燎原之势,为乡村振兴筑牢文化之基、凝聚奋进之力,共同绘就美好未来的壮丽画卷。当这曲“嘹亮好声音”,以星火燎原之势点燃乡村文化的火种,在田间地头奏响乡村振兴的交响时,每一片土地都会回荡着属于中国人民的精神之歌。当千万个村庄的歌声汇聚成海,我们终将看见——一个文化兴盛、精神富足的中国,正踏着时代的鼓点,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昂首前行!

《山谷里的苗歌》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草原夜空,银饰的叮当声与观众的掌声却久久回荡,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已然超越了地理与语言的界限。它不仅是苗家儿女用歌声编织的锦绣画卷,更是新时代中国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注脚——当传统苗歌遇见现代合唱,当非遗传承碰撞时代强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音乐形式的创新,更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自信中挺起的脊梁。

(作者系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

责编:李璇

一审:李孟河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